4. 快乐时光(2 / 2)
生产队长虽然水平不高,口有点粗,不过人是个好人,年龄五十多岁,尽管已经当过五次外公,但最大的儿子却才十五岁,而最的儿子还不到八岁。到了不惑之年他还只有四个女儿,正当他为没有子嗣继承香火而万分苦恼时,奇迹降临了,他得到了儿子,而且两年一个。俗话说物极必反,像生儿子这样的好事过了头也能成为坏事,正当他高兴的嘴还未合拢时,沉重的负担却让他喘不过气了,到了有第四个儿子的时候,他决定不再要了,于是,后面的两个孩子便“夭折”在自家马桶里了。他说溺死的都是女娃子,但村民下面议论说:“鬼扯,都是男娃,伤天害理啊!”在乡下人眼里,溺杀男婴是伤天害理的事,溺杀女婴则另当别论,真是奇怪的逻辑。
这些关于队长的奇事自然也都是在开会等人时候听来的,初来农村的这一段时间对知青来说简直是神仙过的日子,白天开会听听农村奇闻佚事和看看社员之间嬉笑戏闹,晚上没什么事情七八点钟便上床睡觉,吃着生产队无偿供应的新米(对他们暂时还没有实行定量供应)和热心肠的社员送来的菜肴,不到一个月,新来的知青居然一个个都白胖起来。
当然凡事都要一分为二,坏事中有好事,好事中也有坏事。他们来山乡之初也遇到过一件不太愉快的事,那大概是元旦过后的一天中午,一个外号叫老歪的社员突然来到他们宿舍,在和知青套了一通近乎之后,便露出了想借钱的意思。老歪的大名叫陈祖财,是一个长的非常粗壮的五十岁汉子,镇子上的人似乎都挺怕他。老歪先是向穿戴比较好的李开口,说他家里有事急需一百元钱。正谈笑风生的子里出现了一片难堪的寂静。鲁实在看不下去,从口袋里掏出二十元钱递给老歪,说他正好身边只有这一点钱,不知够不够?原以为老歪不会接,谁知道这个看起来威风八面的汉子二话没说,拿过钱就揣到口袋里,然后匆匆的走了。
当时正好和他们住邻居的陈重高在场,目睹了整个事情的经过,当老歪走后,他告诉知青:“这个人借钱不还是出了名的,你们以后千万别再借钱给他,不要在乎他高不高兴。”有人问:“为什么借钱不还?他家很穷吗?” 重高说:“不是,在这个镇子上他家算富的,之所以借钱不还,是因为不想还。”见大家不明白,他笑道:“你们在城市大概很少见过这样的人,但农村却常常有,谁的拳头硬谁就是道理。老歪从年轻时候就是这样,你借给他钱,他还你是运气,不还只能算你背运,如果你找他要,那就是自找倒霉了。”他将学校张老师借钱给老歪的故事告诉了他们——
大概是文革开始那年,老歪大儿子结婚,他找到张老师,开口就向她借两百元钱。张老师知道他有借钱不还的脾性,于是说:“孩结婚,我们做长辈是应该意思一下,这样吧,我给你家大子五十块钱,算我送的,就不要还了。”
在大多数人月工资都只有三四十元的年代,这五十块钱可不是个数目,但老歪却不乐意,他要的是两百元。“你是怕我不还啊?”他气呼呼的说,“我只是借你的钱,绝不能要你的钱。”接下来他又诅咒又誓,还写了借条,保证一年后还钱。张老师拗不过他,只好将钱借了,但到了第二年,他只字不提还钱的事,又过了一年,他依然如此,张老师有一天向他提起此事,他却立刻翻脸了。张老师是个谦让的人,但同时也是个很倔强的人,老歪这种极端蛮横的态度激怒了她,她拿着他的欠条找到大队干部,硬是将钱要了回来。为这事,老歪恨透了张老师,只要一有机会便指桑骂槐的对她进行恶毒的攻击。
听重高这一说,大家都估计鲁这钱是要不回来了。果然一个星期之后,再遇到老歪,他像没事人似的。鲁当然不敢像张老师那样去找大队干部帮助硬将钱要回来,只能自我安慰说,幸亏当初只借这赖皮二十元,要不然损失就大了。 filsarilhl11955515412hl
:。:3v
rad3
sr="ggdlgdjs"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