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四章:云开雾散(2 / 2)
可是,时间一天天过去,除了偶然有店铺打电话来询问价钱外,半个多月了,林强只接到两单一百多元的生意,正当他失望这际,附近那个学校的尹主任又找上门来,这次是要订做一块用大理石雕刻的招牌。
林强马上来到加禾乐得花园对面的“广州石材市场”。他还是头一次接触石材,对其中的行情一点都不熟,在市场里转了一圈后,林强选中了家规模稍大的叫“石磊石材”的店铺。
“老板,你好,请问这种石材怎么卖的?”林强拿着尹主任交给他的那块石材样本走进店铺问道。
店铺老板是个肥佬,看起来已有五十多岁了。他接过林强手上的样本看了一下,说:“这种印度红要4八0元平方,你需要多少?”
“哗,那么贵呀?”林强还真没想到石材的价钱比抛光砖贵那么多呢。
“这‘印度红’是进口石材,价钱自然是贵了。你看看这些,像这个‘中国红’就便宜很多,只要2八0元平方。”店铺老板指着样本架上的那些样本说。
林强转身去看样本架,只见架子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石材样本,每块样本上都贴着名字,像“金花米黄”、“进口黑金砂”、“英国棕”、“新疆红”、“大花绿”、“汉白玉”等等,林强还是头一次听到这些石材名字,正在眼花缭乱间,架子上那块雕刻着一首杜牧《山行》唐诗的白石引起了林强的注意,后来他才知道,那种石材叫“广西白”。那首唐诗是手写的,看起来书法功底还不错,落款是“苏常厚书”,可那雕刻工艺在林强眼里可就不敢恭维了,一看就知道是手工雕刻出来的。“老板,这首诗是你的杰作吗?”林强饶有兴趣的问道。
“是我自己雕刻出来的,怎么样?字还写得可以吧?但诗可不是我作的呀。”店铺老板显然对自己的书法有点自喜。
林强心道,诗当然不是你作的了,想那杜牧多才多艺,工诗文,能书画,那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可是千古名句呢,口中却说道:“不错,不错,原来苏老板还是高雅之人呢。听口音,苏老板不是本地人吧?”
“我是凤城连州的。”
“哦,那我们还是老乡呢。我也是凤城的。对了,苏老板,我就是专门做雕刻的,你们这里雕刻的业务多吗?”林强再一次显示出敏锐的商业触角。
“噢,你是专门做雕刻的?”苏老板看着眼前这个外表精明的年轻人,有点将信将疑。
“是呀,是电脑雕刻的。”林强把自己的名片递过去,“就在前面不远,离你们这很近。”
苏老板接过名片看了看,把林强领到门口,指着挂在墙上的一块刻满字样的石头问道:“你雕刻出来的字跟这些比起来怎么样?”
林强这才注意到,墙上那块石头上的字显然也是用机械雕刻出来的,“苏老板,我雕刻出来的字绝对不会比这个差。这样吧,你找块石材给我,我帮你做块更漂亮的样本。”
当下,林强从苏老板这买下了那块印度红石材,苏老板又找了块黑石给他拿回去做样本。林强后来才知道那种黑石名字叫“蒙古黑”。回去后,林强先帮尹主任做好那块牌子,之后便认真设计那块样本,除了z文字外,还专门雕刻上英文,更别出心裁的雕刻上花草鸟兽,整块样本做得美仑美奂。
“哗,林仔,工艺真不错呀。你做这一行多久了?”苏老板拿着样本赞口不绝。
“做了有大半年了。”
“是吗?怎么以前没见过你呀?我去年年底时有不少刻字的业务呢。”
“我之前倒是派了不少的样本,但都是派给招牌店的,还没给你们石材店派过呢。”
“怎么想到派给招牌店呢?刻字的业务大都是石材方面的呀。你想想,那些客户都是先选好石材,然后问我们能不能帮他们刻字的。”
苏老板这样一说,林强想起来了,之前经常见到的雕刻都是用石材作材料的。换言之,雕刻的业务应该更多的集中在石材行业!他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个很严重的方向性错误。
很多时候积极地行动,只能说是一种劳动,而劳动有时是无用功。只有大方向正确,并不断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其劳动才是有益的。
本人另一部说《儒商》正在连载中,讲述林强在商海中重新奋起的精彩经历,欢迎大家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