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八十二节 不满 上书(2 / 2)

加入书签

几人都是正七品的品级,不过这里面隐隐以安奎为。

几人又是一番商议,最终决定了,上书!!!!

众人挥笔,心中激昂之下,一篇华丽的文章如泼洒一般就被写了出来。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抱着这种一往无前的精神,怀揣着正义公理天下百姓,心中满是庄重高昂的目标,手握着那洋洋千字的谴责书。几人做好了慷慨赴死的准备。

不过,也可能在几个人的内心最深处,只是为了赚一顿廷杖,以此天下闻名,谁知道呢?

廷杖,就是在朝堂上打人。明代的廷杖始于明太祖鞭死开国元勋永嘉侯朱亮祖。朱亮祖父子作威作福,多为不法,罪有应得,但朱元璋却开了廷杖大臣的先例。此后明成祖永乐时期废此不行,但朱棣死后十几年,明英宗就恢复了廷杖。

这种东西最早始于隋朝,又一说是唐代,在金朝与元朝普遍实施,明代则实施得最著名。明代往往由厂卫行之。成化以前,凡廷杖者王去衣,用厚绵底衣,重毰迭帊,示辱而已,然犹卧床数月,而后得愈。

大臣们被杖之后,立即以敢于廷争面折而声名天下,并且名垂“竹帛”。死是人人都惧怕的,但只是屁股上挨几板子就可以名垂千古。因此,不管朝廷讨论的事情是对是错,纯为反对而反对,而冒险骗取廷杖的也大有人在。

当然,我们的这几位童鞋绝对不会去骗廷杖的。

总而言之,他们如果用现在社会的划分,应该属于愤青那一类。于国有益无害,却常常语出激愤。在他们心中,装的是高尚的理想和目标,不会用哪种下作的手段骗取廷杖的。在内心深处,他们认为就算要挨打,也要正大光明的挨打。

几人正在一副赴死的神情向前走的过程中,一阵凉风吹来。刘彧被这冷风一激,忽然觉得自己这几个人这种样子有些傻。

给事中刘绎也反映过来,心中尴尬之下,马上说话缓解一下气氛。他沉重的说道:“我等此去,须做好被廷杖的准备,也可能再也见不到了。”

安奎斩钉截铁的道:“虽千万人,吾等亦往矣。”

“那好,我等便下次上朝之时,当面呈此文于今上。”

众人商议好,遂散去。

可惜的是,某人按照他们的说法沉溺于兵事,大半个月一直没上朝。这让他们这群人等的心都差点儿燃烧掉。不少人的头上又多了几根忧国忧民的白。

请各位大大帮忙参与一下最新布的投票调查,主角马上就要弄拼音了,是用民国时期的注音符号好,还是现行的拉丁文拼音好?谢谢  filsarilhl22152556946hl

:。:3v

rad3

sr="ggdlgdjs"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