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54章 前侧融合!这是全世界亮相的第一枪!(1 / 2)

加入书签

“苏神的速度很快。”

“他的弯道加速度开始展现这方面,全亚洲没有人敌得过他,就算是亚洲纪录保持者谢正业也不行。”

“弯道途中跑,这个姿势,有些特别啊。”

“是好久没有跑过200米的原因吗”

“不过速度好像没有太多的下滑,弯道进直道,依然是第一个冲了出来”

“他已经领先了,后面的选手一大截,从这里可以看到”

“什么”

“他的跑法好像是百米的现在跑法”这是李韬突然插了一句嘴。

“怎么可能这能跑200米吗”

因为在弯道上的时候,其实感觉不太出来,毕竟弯道的转播视角以及跑动的感觉,都和百米直道不同。

一下子不那么容易被看出来。

可是在进入直道后。

很多东西就会迅速展现。

百米方面眼下全国都在关注苏神,专业人士就更不要说了,现在谁不知道苏神是在改变跑动方式和跑动姿态在跑步

前侧力学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

到底这是去年年底才发表的东西。

但是

前侧技术,那是知道的。

只是以前前侧技术不仅仅是没有那么多人去用,没有那么多人去研究,百米方面使用的人都是众,更不要说200米方面。

基数几乎是没有。

因此形成了一种前侧技术,并不适合200米或者400米的整体感觉。

但事实上那是因为前侧技术没有内功心法的支持。如果你去拜读过拉尔夫曼的论文和着作,那你就肯定知道

这里面的一个概念点。

前侧技术和前侧力学,不仅仅只适合百米,而是100米到400米,通通适合。

只是对于前测力学来说,100你是最主要的推广项目100米推广开来之后才会轮到200米,其次才会进入400米,基本上原本的时间线也是按照这样一个时间在推。

所以眼下很多人甚至第一时间就认为

前侧技术,并不适合100米以上的比赛。

这最主要是因为前侧技术在你不会运用前侧力学的情况下,对于身体的损耗是比较大的,再加上200米400米,基本上没有人用过,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种印象流。

还不仅仅是普通的人,即便是国内很多专业人士,很多都是这么看的。

但事实上,这仅仅只是因为前侧技术,原本百米使用的人都不多,那就更不要说200米了,所以他不适合200米,是因为以前几乎没有200米选手选择这个技术,这样的说法

完全是用结果反推。

单纯的结果反推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事实上后面的200米王者莱尔斯都亲自请过拉尔夫曼教他跑百米和200米,教他怎么把新的力学体系融入到自己的短跑体系内。

事实上到了后面,开始尝试这种新跑法来跑200米的人越来越多。

这就是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而已。

开始没有人使用,并不是代表这个东西本身不合适,甚至有可能只是他的出场有点“太超前”。

没有合适的东西来搭配,就像是生产力没有合适的生产关系来搭配。

多少会显得不那么出众。

这也是为什么,才看到苏神200米好像也要采取前侧技术,本身就是专业人士出身的李韬,突然出现这样的话语。

说白了就是觉得。

这太扯淡了。

不可能吧

100米用这个就算了。

200米用这个是什么意思

不是开玩笑吧

这成绩能好吗

能不能好,你猜了不算,他猜了不算,李韬心里猜了也不算。

只有现实,才能作为最好的答案。

140米,150米,160米。

苏神带着明显是偏前侧的技术冲向了前方,这个地方他也给自己做了准备,并没有采取那么多的前侧点,

到底他的身体也是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

而且这些东西说实在话,也需要时间去做磨合。

即便是这样也够用了。

尤其是用在牙买加跑法上。

简直是相得益彰。

因为牙买加跑法只需要前面把速度达到最大,尽可能提高速度,那就行了。

后面怎么延续

那就看天赋。

或者看技术。

牙买加的那一批人很明显属于前者。

苏神这边呢。

他的天赋当然现在也是世界顶级,这一副身体自己全力打造没走任何弯路的科学化高速通道,如果还称不上世界顶级,那就没有什么是世界顶级了。

除非你认为除了博尔特之外的田径圣体都不算世界顶级。

他现在的身体已经足够和之前的五虎级运动员硬拼天赋。

绝对不会落于下风。

甚至论身体各个方面,整体短板的开发,整个身体系统的开发,他比所有人都要强。

即便这个人是博尔特。

在这种情况下,在这种身体条件下,他来走技术为主的路子,才有质的变化。

170米,1八0米,190米。

苏神一边跑一边感觉身体给予自己技术动作带来的反馈。

尤其是自己的身体在出现了疲劳后,在对抗疲劳程度上的技术动作优劣,以及在糖酵解系统开始占据主要功能后,前侧技术应该怎么做才能保持更好的输出。

前侧力学怎么做才能更好的发挥。

这其实都是百米这个距离里面今年很难考量到的东西。

但是在200米里面。

却可以很轻松的考察到。

这也就是他跑200米的另外一个原因。

他要在200米来检测一下,100米里面检测不了的东西,比如磷酸原系统退居次位后,糖酵解系统,如何良好的供应前侧力学。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

他要看一看自己出现疲劳状态下,对于前侧力学的掌控,尤其是步幅率,也就是步频的控制。

这个到底有多重要

暂且不提。

苏神感受了这一项冲过终点的感觉。

嗯。

比想象中要好。

而且好不少。

果然

这个身体能够带来的技术上限。

比自己想象中要高的多。

而且200米果然是可以更好地检验自己的疲劳负荷管理。

别以为这是什么简单的东西。

事实上拉尔夫曼的前侧力学里面,花了好几个大章节在说这个,你就明白,为什么苏神这么看重这一块。

“苏神冲过终点线。”

“成绩是”

其实李韬原本心里想的是,这一枪他选择的跑动姿态,可能跑200米就很不合适,这也许只是他的一次尝试。

但这个尝试应该没有什么好结果。

所以这一项的成绩应该不会太好。

他能领先其余的这些人,主要是因为其余的这些的选手实在是实力太菜了点。

而并不是苏神这枪跑的多好。

李韬看到苏神冲过终点线后的第一感觉是这样。

所以在杨剑喊出压线后的成绩,他其实没有做太多的指望。

但下一秒,当他看到右下角的这个数字时

感觉脑子像是被一个重量级拳击手给来了一个前刺拳。

比如后手重拳那么一击必杀。

可也差点让他整个脑子都唱起星星。

多少

他用这个技术,跑出了多少

不用他多想,他旁边的杨剑已经帮他提前喊了出来“20秒20”

“竟然也是20秒20”

“顺风06米每秒”

“同样是一枪合法的好成绩”

20秒20。

他用这个技术动作竟然跑出了20秒20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