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保护性耕作(1 / 2)

加入书签

中新新疆10月21日电在北疆,能边收获冬麦边复播作物吗?多数人的答案是否定的。而这种不需要腾地、犁地、耙地,就能进行复种的麦后免耕复播技术已经在兵团试验成功。

“这片青贮玉米采用了滴灌麦麦后免耕复播技术,能实现一年两熟,使团场增效职工增收,促进兵团种植结构调整。”9月日,在农七师一二四团五连,望着数千亩复播青贮玉米,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所所长魏建军博士兴奋地对记者说。当天,兵团科技局组织专家对这个连种植的免耕复播青贮玉米进行了测产。测产结果是平均亩株数7542株,平均亩产青贮玉米鲜重49八吨,最高亩产564吨。

10月16日,刚收获226吨青贮玉米的一二四团五连职工杨伟特别高兴,因为他今年种植55亩免耕复播青贮玉米,可以纯挣2万多元。据该团生产科科长张康林计算,今年全团种植3700多亩免耕复播青贮玉米,平均亩产41吨,最高亩产49吨。每亩比常规复播节约成本150元左右,仅此一项,团场节本增效60多万元。

由于受光热、水资源及作物品种、品质的制约,多年来,北疆农业一直是一年一作。

200八年初,新疆农垦科学院专家组织实施了科技支疆项目“北疆地区‘一年两熟’高产高效耕作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今年,围绕兵团党委提出的“减棉、增粮、增畜、增果”的农业结构调整目标,项目组加大了研究力度,在北疆选了6个点进行研究示范。

据介绍,围绕制约复播技术发展的成本和生长期问题,专家们提出了保护性耕作理念,即前茬滴灌麦收获后,不整地、不犁地直接复播,这样可以提前播期7至9天,延长了后茬作物的生长期,且前茬滴灌带可以二次使用,降低了生产成本。

两年来,经过在2万多亩土地上的研究示范,新疆农垦科学院的专家成功掌握了“一年两熟”耕作模式的核心——北疆滴灌麦麦后免耕复播技术,并成功探索出滴灌麦茬后免耕复播青贮玉米的栽培模式。同时,专家们还培育出新玉15号、早青129等早熟复播专用青贮玉米品种。

据兵团农业局副局长刘景德介绍,“北疆地区‘一年两熟’高产高效耕作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在滴灌麦麦秆粉碎还田后和保持田间原有的滴灌带的基础上,实现了青贮玉米的免耕精量复播,解决了影响北疆“一年两熟”的播期晚、出苗难等主要问题。完

城市化浪潮和农民进城务工,带来农村劳动力大转移,那么谁来填补农村劳动力真空?现代先进农业技术咋推广?农村土地能否实现规模化经营?记者日前来到我省最早实行“大包干”的东明寻找答案。

如今在东明,多年推而不开的麦玉米免耕播种、玉米机收、秸秆还田等技术得到农民认可,去年麦机收率达到9八4%;玉米免耕播种面积达到25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67;玉米秸秆还田391万亩,秸秆还田率达到977%。农业新技术的应用,还使农民种田亩均节省化肥用量30、节约种子25至5公斤;秸秆还田保墒节水,麦、玉米较之前亩增产50公斤左右,这又大大激发了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

“现阶段,土地依然是农民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通过农机合作组织将分散在各户的成百上千亩耕地‘集成’在一起,大家种同一种作物,农户支付一定费用,收益权不变,这就实现了相对集约经营。”县长王卫东说。

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技术是农业部“十一五”期间重点推广的一项之一,可以以增强土壤持水能力,提高降水利用率。由于保护性耕作使作物的秸秆与残茬覆盖于地面,覆盖层起到减少水分蒸发、减缓地表水流速和蓄水的作用。

保护性耕作可增加土壤有机含量,提高肥力,可增加蚯蚓等生物。据预测保护性耕作两年以上土壤中的蚯蚓数量增加了三倍可减少土壤风蚀(流)、水蚀(流),有效的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量。

实施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比传统作业可平均减少机械化次数3—4次,降低生产成本20——25,提高产量10—15,操作简单,时间短,施肥和播种一次完成,减少机具进地次数,农机投入成本低,化肥利用率高。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技术主要用于粮食生产的技术路线是:麦收——化学除草——残茬覆盖地面——免耕施肥机播玉米——人工定苗、除草——玉米收获——免耕施肥机播麦,秸秆根茬和冬麦麦覆盖农田越冬。

一、免耕播种玉米模式:

行距株距采用5020或4520或4020。

二、保护性耕作中注意事项

1、凡是保护性耕作地块不准犁地或灭茬(包括人工灭茬和机械灭茬),否则蚯蚓数量减少,达不到保护性耕作目的。

2、保护性耕作地块地老虎对农作物损害可能比较严重,所以玉米播种时必须拌农药。出苗后及时浇水达到防治地老虎的目的。

保护性耕作项目免耕玉米播种管理技术如下:

1、适期播种

确定复播玉米主适宜的播种期,使满足光热指标,使各生育阶段所需光热降水与当地自然相吻合的保证。复播玉米一般播期越早越好,最好不晚于6月20日,收获期以在9月20日为宜,全生日期95至110左右。

2、提高播种质量,培育壮苗

提高播种质量,是实现个体健壮,群众发展合理,确保各生育指标,进而实现计划产量的关键。培育壮苗具体措施,除严格

筛选良种和进行药剂处理,防止地下害虫外,还要具体抓好足墒、均墒播种,播种时墒情要求保持土壤持水量70左右。墒情不足时要在播种前灌水造墒,或播后浇蒙头水,墒情力求均匀一致。播深一般3——5,并要求深浅一致。特别要注意麦前免耕播种容易出现缺苗断垄的问题,一定要加大播种量,比实际播种量大10左右。出苗后的田间管理的重点是及时去弱苗留壮苗,苗补密,或有区别的采取双株留苗,对生长不齐的点片,要实行补施“偏心肥”,提高整齐度。推广三叶间苗,五叶定苗措施。同时结合查苗补种和间定苗,及时进行中耕除草,为根期生长创造条件,加强根系的生理活性,促进根系生长。必要时及时施提苗肥。尛Φ紋

3、按叶龄指标管理,科学运筹肥水

玉米拔节管理,主要是采取叶龄指数,按不同地比例浇水,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采取前轻后重式追肥法,即:第一次追肥于叶龄指数达35——40时,追肥总肥量的40左右,第二次于叶龄指数达60时,追肥总肥量的60左右,,在土壤墒情不足时,可同时结合浇灌拔节水和孕穗水追施,这对增加穗数,提高双穗率和形成大穗十分有利。

4、防治病虫害

除应用抗病品种外,还应积极采取药剂和生防等项技术综合防治病虫害。地下害虫的防治主要集中于播种前进行,可采取土壤药剂处理和药剂拌种;对于大田病虫害的防治,如:蚜虫、粘虫、蓟马等应搞好预测预报及时用药剂防治。到七、八月份,主要防治对象是玉米螟、红蜘蛛、棉铃虫和大、斑病及青枯病等。害虫应注意消灭第一代幼虫。玉米螟通常采用喇叭口期撒施药物颗粒和吐丝期抹药泥等方法。玉米的大、斑病及青枯病等,主要采用抗病品种和改善田间气候等办法,以减轻病害和降低产量的损失。

在抓好上述各项措施的同时,还应搞好人工辅助授粉和剪除雄穗安收获指标适时收获等项技术措施。

总之,只要因地制宜地灵活掌握和运用以上促控技术措施,就能使各项指标按照人们的要求向着预定的方向发展,达到高产、稳产、低耗、高效益的目的。

保护性耕作作为一种先进的耕作方式,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倡导在全球普及,并已经在全球70多个国家推广应用。实施保护性耕作具有保护农田、减少扬尘、蓄水保墒、抗旱节水、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促进秸秆还田利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单产、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等多种功效,是一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当前与长远兼顾、农民和国家双赢的耕作技术,具有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全力推进保护性耕作,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推进我国耕作制度改革,提高耕地质量,减灾和抗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节约型农业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是主要的干旱国家之一。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偏旱地区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25%,遍及昆仑山、秦岭、淮河以北的16个省、市、自治区,仅雨养农业面积达到50以上。同时,我国大部分旱作地区一直沿袭传统的以铧式犁翻耕土壤、裸露休闲耕作法。由于实行翻耕细耙,破坏了土壤结构,降低了土壤的水肥含量,裸露的耕地表土也加剧了沙尘暴的肆虐,水土流失,干旱加剧,风蚀沙化严重。近几年,尤其是2009年初以来,一场发生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受旱面积大的冬旱肆虐北方;在2010年又发生了中国西南五省市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及重庆的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

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破坏了大气结构,造成海洋季风无法登陆形成降雨。但是,不能不看到人为的因素很多:乱砍盗伐、毁林种地、水土流失、城市化扩大,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不足,水源减少等。今后我们应该继续实施植树造林,积极建设水利设施,并且大力推广实施节水措施和科学的耕作保护性栽培技术。中国农业大学课题组在山西省经过近9年的连续试验研究,初步研究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结果显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与传统耕作技术相比,可降低地表径流60%左右,减少土壤流失八0%,减少大风扬沙60%;同时可以增加休闲期土壤储水量,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减少作业工序,增加农作物产量,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从20世纪60年代起我国就已开展了保护性耕作的单项技术试验研究和农艺试验研究。60年代初,黑龙江国营农场开展了免耕种植麦的试验研究,江苏开展稻茬地免耕播种麦的研究;70年代末,西南农业大学研究水田自然免耕法;八0年代初,随着人们对旱地农业重要性认识的提高,黑龙江省农机研究院、黑龙江省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陕西农科院、山西农科院、河北省农科院等都开展了以深松耕法、覆盖或减少耕作为内容的试验研究,取得显著的抗旱增产效果。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保护性耕作的系统试验和机具开发,经过10多年的努力,已获得初步成功,并在黑龙江、山西、河北、内蒙古、辽宁等10多个省、市、区示范推广。借助国内外发展经验,在不同地区的保护性耕作农艺体系以及秸秆与地表处理、实施免耕施肥播种、深松、杂草控制等关键作业技术;免耕播种机、深松机、浅松机及其他配套机具;保护性耕作的生态效应、产量与土壤效应测试,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近年来,黑龙江省农业连续遭受旱涝灾害,2001年至2006年平均每年受灾面积都在7500万亩左右。但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该省农业没有滑坡,却实现了连续六年丰收。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黑龙江省从20世纪八0年代开始进行保护性耕作的系统试验和机具研发,从2003年开始全面推行保护性耕作法,尤其是黑龙江农垦狠抓深松整地实行松、免、浅轮耕模式。即在三年时间内的同一耕地上,按深松、免耕(免伏秋整地)、浅耕流程进行伏秋整地作业。2007年黑龙江省遇到了历史罕见的夏伏连旱,受灾面积达到9000万亩,其中受灾最严重的900万亩几乎绝产,但经过深松整地的地块都表现出良好的抗灾特征。免耕少耕深松整地可谓相对于传统耕作制度的一场“黑色革命”。据测试,松土深度达到30厘米以上、打破犁底层的地块,每亩能够增加70多吨的蓄水能力,这样可以明显缓解旱情。而在洪涝灾害发生时,深松整地能使雨水迅速渗入地下,又能起到除涝的作用。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保护性耕作技术及其推广应用。温总理曾就此事专门做出批示;2005、2006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发展保护性耕作,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鼓励农民开展土壤改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提高耕地质量,大幅度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农业部把推广该技术列为农民所办的15件实事之一,并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九大行动”的重要内容。

主要做法:(一)玉米秸秆还田:推广玉米机械收获或人工搬棒机械秸秆还田麦免耕施肥播种地表覆盖。秸秆作为有机肥施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化肥施用量,发挥了生态农业示范带动作用。

(二)玉米秸秆青贮、微贮:推广玉米秸秆收获秸秆揉搓(铡切)加工晾晒(根据含水率)配加添加剂机械打包人工包裹堆放发酵商品草的技术模式。从选料、揉丝、添加菌剂和菌种、打捆包装、保管各个环节制定技术规范,严格按规范操作。

(三)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麦机收高留茬秸秆处理玉米免耕硬茬播种田间管理(杂草化学防控)。通过秸秆覆盖、土壤深松、化学防病除草、免耕播种等技术的使用,提高了秸秆综合利用率。通过以上项目带动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工程,农民强度大幅度减少,秸秆区域性剩余和季节性短缺问题得到彻底改变,对“种地不犁地,种秋不锄地,满地是柴禾”的懒汉种地法被普遍认可,同时大大促进了秸秆综合利用,秸秆的综合利用既提高了农民应用农机新技术,科学种田的积极性,达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又消除了秸秆在田间、家庭院落乱烧乱堆现象,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发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是完全相反的耕作模式。采用机械方式进行秸秆还田覆盖,不犁地,直接播种,隔3年深松1次,以利于土壤蓄水,减少蒸腾。农业专家认为,该模式是北方克服干旱制约,发展循环农业最有效的方式。今年,在遇到罕见的大旱天气下,保护性耕作突显优势。今年2月2八日,陕西日报头版就“渭北75万亩麦大旱之年不显旱”进行专题报道。记者看到,渭北保护性耕作的麦田色正、苗壮、分蘖旺,一点不显旱象。从全省近年来的规模时间看,保护性耕作一年至少减少翻、整地两次,亩均节省农户开支20元以上。据合阳县农机局局长张局长说,像今年的干旱,对比传统田至少增收八0公斤,保护性耕作每亩可节支增效65元没有一点问题。

研制的“玉米茎穗联合收割机”已申报专利项目,目前已转让进行产业化生产,填补了国内空白;研制的“秸秆粉碎覆盖还田深松机”,在去年7月召开的全省机械深松现场暨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会上,25台设备被抢购一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