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九章 中立(2 / 2)
果兴阿开喝之前,申明了自己对于朝廷的要求,只要肃顺等八大臣能够兑现咸丰对他的承诺,果兴阿将不再搀和任何事。梓宫回銮之后,他就立刻带领所部,乖乖的滚到北大荒去,为大清收复失地。对于果兴阿的表态,肃顺非常满意,特别痛快的保证会履行咸丰的承诺。果兴阿的战力太强,他们也没办法快速的干掉果兴阿,只能把果兴阿远远的赶开,就当是花点钱买个太平。果兴阿去了苦寒之地还要与老毛子拼杀,朝廷却可以慢慢恢复,将来再对果兴阿徐徐图之也就是了。之后两人便只是喝酒,没再提过一句政事。果兴阿最后还是喝多了,他趴在肃顺的身上,嚎哭了好一阵,才被人搀扶着离开了。
奕欣祭奠完了咸丰便准备回京,当然回京之前他除了与八大臣磨磨牙之外,也特意来看了果兴阿。军营里的践行宴有点干巴巴的,果兴阿居然按照大丧的标准,弄了一桌子的糙米饭、老豆腐,吃的奕欣腮帮子直疼。当然奕欣也不是来吃饭的,这次他是来加码的,只要果兴阿肯站在他这边,除了山东,他还愿意再给果兴阿一个江苏。果兴阿的反应则很平淡,只是又把对肃顺说的话又说了一遍。无论是谁当政,只要履行咸丰对果兴阿的承诺,果兴阿就不会闹事,而且愿意在各派系中保持中立。这是果兴阿与皮润民、邹德归商量好的,朝廷各派相互牵制,才是对果兴阿最有利的局面。而且果兴阿自己也想到了一个别人不知道的点,那就是辛酉政变之后,两宫太后与奕欣也不是同心同德,他们也会相互牵制。
又被果兴阿婉拒了的奕欣,一点也不丧气,反而非常的高兴。只要有两宫首肯,有大义的名分在手,以奕欣目前的能量,绝对可以收拾了八大臣。既然果兴阿表态愿意保持中立,奕欣就没有后顾之忧了。若是果兴阿以强军突然出来搅局,奕欣还真的有些忌惮,虽然胜保、僧格林沁等人有绝对的兵力优势,但毕竟谁也没有战胜果兴阿的把握。
奕欣走了,果兴阿也依旧的消停,八大臣和两宫似乎渐渐的归于和睦。可就在这一片祥和的时候,那封要命的奏折被送到了承德。山东道监察御史董元醇上了《奏请皇太后权理朝政并另简亲王辅政折》,公然否定咸丰的遗诏,要求两宫垂帘亲王辅政。
董元醇,河南洛阳人,咸丰二年授翰林,十年改御史,大学士周祖培是他咸丰二年会试时的阅卷总裁,按官场的规矩,董元醇就算是周祖培的门生。他虽然身为御史,身份贵重,但是和赞襄政务大臣比起来,也就是个角色。按常理他是没有理由来挑战赞襄政务王大臣的,不过他有周祖培这个老师,一切就都不同了。
周祖培在与肃顺同掌刑部的时候,肃顺很瞧不起周祖培,几乎到了一点面子都不给的地步。不但常常讥刺周祖培是“老八股”,而且还当着周祖培的面,故意把他在文件上已经签署的意见一笔划掉。让周祖培以堂堂“相国”之尊而颜面丢尽,却又毫无办法。因而从感情上来讲,周祖培可以说与肃顺已经到了不共戴天的地步。所以当周祖培听到关于皇太后与恭王有垂帘听政意思的谣言之后,周祖培活动得非常积极,一面请他的西席李慈铭帮他收集历朝历代女主临朝的先例,为皇太后垂帘听政寻找历史依据,另一方面就是指使董元醇上这个折子,从而打响了垂帘听政“第一枪”。垂帘听政在周祖培看来,无疑是扳倒肃顺,一舒胸中恶气的绝好时机。奕欣和两宫太后可都没联络他,他就是为了泄一己私愤,至于国家大局、咸丰遗命等等,全都被他的书生意气给盖住了。
董元醇的折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明确提出请皇太后垂帘听政。他首先以“事贵从权”来为自己违背祖制的主张开脱。他对于“事贵从权”的解释是,如今皇帝年幼不能亲理大政,情况特殊,应该明降谕旨,一切政务皆由皇太后“斟酌尽善”,“暂时权理朝政”,并且“左右不得干预”,从而使得“人心益知敬畏”,让文武臣工不敢稍肆蒙蔽。等将来皇帝长大后再“亲裁政务,躬理万机”,那时候皇太后归政而“以天下养”。并且辩解说,“虽我朝向无太后垂帘之仪,而审时度势,不得不为此通权达变之举,此所谓事贵从权也”。
其二,以“理宜守经”为由,认为“自古帝王莫不以亲亲尊贤为急务,此千古不易之经也”,因此要求在现有顾命八臣辅政之外,“更当于亲王中简派一二人”,令这“一二人”与八大臣一起,来“同心辅弼一切事务”。他认为如此就可以“庶、亲、贤并用,”达到“既无专擅之患,亦无偏任之嫌”的效果。他这里所说的“庶”显然是指怡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亲”则是指嗣皇帝的胞叔恭亲王奕訢或者醇郡王奕譞,“贤”则当是指肃顺、杜翰、匡源等人了。这一条表面看起来是一个让顾命八臣与恭王都“皆大欢喜”的建议,实际上则是完全违背了咸丰的遗命,在八大臣赞襄政务之外,又提出了一个亲王辅政。同时他直指顾命八臣有“专擅之患”,暗示肃顺等人有不臣之心。
其三,是建议为嗣皇帝添派一位师傅“以扩圣聪”。这一条看似冠冕堂皇且无关紧要,实际上则是为像周祖培这种不属于恭、肃两派的朝臣铺路。朝臣们可不爱看奕欣和肃顺这一亲一贵表演,他们也想下场溜溜。既然不属于两派,他们就要自己成立一派,而皇帝就是他们最好的带头大哥。再次添派师傅,是给朝臣大学士们提供接近嗣皇帝途径,从而达到影响并掌控嗣皇帝的目的。
这三条意见,其核心内容其实就是请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同时,另行派参与恭王辅政,而且为朝臣们提供一个靠近皇上的机会。说穿了就是欲以“皇太后垂帘于上,恭亲王辅政于下”,代替现行的八大臣“赞襄政务”体制。八大臣看了奏折之后,把董元醇满门抄斩的心思都有了。八大臣死也不能同意这种混账意见,不然他们哪里还有脸去九泉之下见咸丰啊!他们本以为驳斥了董元醇就万事大吉,却不知一场巨大无比的风波,就此开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