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旗山人的家(2 / 2)

加入书签

人生里总是有着很多奇特的安排,特别是姻缘,杨建林的妻子宋玉霞就在畜牧站做出纳,别人都恨不得离杨建林一百公里远,唯独她就喜欢杨建林。

那时候的宋玉霞一个月有27块钱的工资,杨建林是挑牛粪的劳力,每个月干的再累也只有十几块钱,可他们就是在一起了。

用杨建林自己的话说,刚结婚的时候,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三大样都买不起,就是靠宋玉霞的工资攒钱给他买了一块海鸥手表。

这块表,他带了一辈子。

他说自己就是死了也要这块表带到棺材里去。

旗山公社畜牧站在徐家集的最西侧,从公社管委会到畜牧站有一里多路,杨少宗几乎是一路跑过去。

到了畜牧站一打听,他就找到了杨建林家。

畜牧站有六排红砖大瓦房,都是前后三间的格局,前面是各家各户自己出钱建的厨房和卧室,俗称“房”、“前屋”,后面是两间公家房,俗称“大屋”、“堂屋”、“里屋”,有些人家还会将前后屋用围墙连起来形成一个独立的院子。

杨建林一家就住在最后一排的最西头,临着一条灌溉渠,家里已经建了院子,有一个很漂亮的刷着铁红色油漆的圆铁门。

出了院门就是一条南北纵向的联系着各家各户出行的石子路,宽两步左右,很窄,石子和灌溉渠之间是一片片自留地,各家在这里的住户都将这些地经营成菜地,建着猪圈鸡鸭舍,用子和竹篱笆围的格外分明。

过了灌溉渠的西侧是公社的集体田,嫩绿绿的水稻秧子宛若秋波般的一望无尽。

这就是旗山人的家,每家每户都差不多是这样,每家二三分的菜地,家里养着两三头猪,十几只土鸡,临着沟渠的还能养鸭子。

孩子们一到夏天就会去钓龙虾,公社的灌溉渠、河道又多,随便到哪里都能钓出许多来,等到秋冬时节,将灌溉渠的两边一封就能在里面摸鱼。

物资很平困,生活却还是能够持续着,以后几千块一斤的银鱼在此时还是家常菜,只要家里有几天不沾荤,大人们就会和朋友家借一张渔去湖滩、水库里撒一下,捞个半斤鱼虾回家。

肉是两块钱一斤,一个月的工资也就只够买十几斤肉,基本很少买。自家养的都是土生土长的淮黑猪,不用喂饲料,大人和孩子们经常去割点猪草就行,有时候就是从集体田里拔回来的野巴子藤、山芋藤。

还有人家会养兔子,那东西更好伺候,连毛豆叶子都吃,豆叶子喂的差不多了就能杀掉,换了再用山芋藤来养一季,到了秋冬还能用青菜叶子养。

养鸡是最省事的,鸡崽子是得饲料和剁碎的菜叶,大了就不怎么用喂了,自己能在防风林里找吃的,每天回了鸡圈撒把米就行。

这样的生活真的很不错,虽然没有彩电、冰箱、空调,没有汽车,大家一样过的特别有滋味,对未来也充满了憧憬和美好的希望。

杨少宗走在石子路上远远的看着这一切,心里真希望时间能够永远定格在这一年。

19八7年。

可惜这不是他能说了算的。

(今天请大家多多支持,正在冲榜,另外希望各位读者不要轻易就说这本书扑定了,这是一本题材古怪的官场说,成绩会有多好,我不相信,但只要我好好写出特点,写出主人公的斗志和精神,写出时代的特征,成绩应该还是可以接受的,我既不相信这本书能火,但也不会被流言轻易打倒,如果你也喜欢这本书,希望同志们多多支持,一定要和我一样的给力啊。)  filsarilhl11635445030hl

:。:3v

rad3

sr="ggdlgdjs"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