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百四十一章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2 / 2)

加入书签

达延汗对明朝朝贡的行为和态度,只是将“入贡”视为与明朝的纯粹的经济贸易行为,其动辄派出上千人的使团,就是为了在入贡后能得到数倍回礼,一本万利啊,可是跟平安伯的互市可没有这样的便宜可占,买卖就是买卖,你买我卖你情我愿合情合理。

回看达延汗的几次入贡,都当成了在做买卖,几乎都派遣了规模庞大的使团,有意地彰显着其“中兴大汗”的气场。还有就是能获得更多的赏赐。弘治元年(14八八)的第一次入贡,派往明朝的使臣合计1539人,明朝允许赴京500人;两年后,明朝允许蒙古使臣1100人入关,400人赴京,此外还有拒之门外的“阻回者”2000余人。

就是这一次14八八年五月,达延汗首次“奉番书求贡”,自称“大元大可汗”,以元朝皇帝自居。在他看来,蒙古与明朝是平等的“伙伴关系”。

当时大明官员表达了强烈愤慨,认为“书辞悖慢”,是“以敌国自居”,一度就“是否同意达延汗入贡”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但后面一致得出了“不必深究”的结论。只因大同边关达延汗屯兵了六万,大明官员一看这架势,只能无力地点头允了。

弘治四年(1491)派遣使团1500人,被允许赴京者500人。五年就的“入贡”,虽然因故作罢,但当时蒙古“欲偕三千人入京”,使团规模有扩大趋势。

在弘治十一年(149八),达延汗派出的使团多达6000人,可谓规模空前。后来,明朝允许2000人入关,500人进京。

而在此前后,蒙古方面派出的朝贡使团一般都是数十人至百余人而已,与达延汗使团的规模相差甚远。达延汗入贡却不守贡期,来去自由。既有连年来贡,也有数年无闻,甚至还有两次在已经得到明朝允许的情况下“迁延不至”。

比如在弘治十一年(149八)达延汗使团朝贡时,兵部在上奏的奏报中指出,“近闻北虏进贡多挟马入边私市。今春北虏进贡,大同守臣纵令官军、势家用彩段、衣服、铁器等物易彼达马。”这哪是入贡,分明是做买卖,蒙古庞大的使臣团入京也好,留边也罢,都是为进行贸易活动而来的。

去年达延汗总算能跟平安伯互市了,双方做起了买卖,可达延汗似乎要反悔了,算来算去还不如使团朝贡划算。

对章子俊来说,明知达延汗打的算盘只是九九,可是也说明和平交往的贡市贸易,不能做到真的和平,就是较为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的交往特征而已。只不过,无论是明朝还是北元,谁都没能成为真正的赢家。因为,后来居上的满洲,将二者各个击破,尽数纳入到了自己的版图。

既然已经知道了历史最后的结果,也就没有可说的,朝廷对章子俊私自跟鞑靼的互市,起先大明许多官员也表达了强烈愤慨,私通敌国而群情激愤,最后却默不做声了。只因这些年来鞑靼的入贡,变成了朝廷的一个负担,既然西北互市了,每年的朝贡人数就不会变大了吧。

5577250772030hl

:。:vqiaqia

rad3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