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百三十六章 从“头”开始(1 / 2)

加入书签

rad2  不日还没等到边关的奏报,也没有东厂及锦衣卫的密保,却等来了平安伯写给内阁谢迁的私书。

信中极尽夸赞内阁,说是此届内阁国朝名臣也,其继体守成,治化之美,上媲圣祖以来各臣,驾轶帝王。辅臣则有若太师晦庵(刘健)、西涯(李东阳)、太傅木斋(谢迁)。顺带着把李东阳,刘健夸了进去,

于乔(谢迁的字)仪观俊伟,秉节直亮,机断决策千里,与刘健、李东阳两位阁老共同辅政,而只有于乔见事明敏,善持论也。故而有些事宜跟于乔商讨,再禀明圣上。

接下去就是详细地说了无意中夺得新忽热古城的汗帐,又如何占领了六座城池而让鞑靼心甘情愿,还满心欢喜,这就是计谋啊,在边关不单是打打杀杀,还得学会于乔的谋断云云。特别是这一句,学会于乔的谋断,言下之语就是跟你谢迁学的。

关于盟约盟书,章子俊不认,所签不是盟书也,而是一份防止鞑靼反悔的约书。占了六座城池后便于联通联络要修路,这份书就是往后不让鞑靼起兵夺回城池。

接下去就是展望了,在大局上控制了五原,乌拉特,九原不光是占领了黄河套顶这一片丰蕴牧区,也完成了对蒙古土默特的合围。减轻了大同宣府的压力,太祖有灵,收复归绥城(呼和浩特)不再是梦想。

写到这里就是要说明,平安伯是继承太祖的足迹去收复故地。太祖时期的漠南地区先后设置卫所40多处,分别为十三大塞王辖区,当时呼和浩特属晋王辖区,为东胜卫所在地。土木堡之变英宗复辟后无人驻守,鞑靼在天顺年间(公元1457-1464)开始有规模地侵入,直到最后丰州滩演变成了土默川。

章子俊的另一个意思要把整个土默川的鞑靼部落,全部收归大明,在此时的明朝上下都不敢去想的事。

今日的文华殿中,除了三大阁老外,还有其余尚书耿裕、倪岳、马文升、刘大夏、闵珪、戴珊等,朱祐樘正在听取大家对平安伯的看法,要说平安伯自作主张,绕过朝廷跟鞑靼私签文书又设互市,真是罪大恶极,可是又为大明夺得六座城池,开疆拓土可谓是丰功伟绩,说章子俊是反贼似乎很欠缺,要说不是吧,又自成一体,朝廷政令进不得半分,你说他割据一方自立为王也不对,因为每年主动上缴朝廷一百多万两税银及五十万石各种粮食。哪有反贼交朝廷税银和粮食,见过有缴税的王吗?这也是这些年来对待章子俊无可奈何状,加上朱佑樘本身性格软弱的一面,无法无天的章子俊才安然地存活到现在。

对平安伯持反对者由刘大夏、戴珊、倪岳,内阁中除了李东阳对章子俊持保留意见,其余都不开口说话,的确章子俊是反贼还是忠臣不好判断,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只能朱佑樘自己去判断了,可是大家都知道圣上不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只能在陈规旧制的桎梏下修修补补,做一个看守皇帝。而章子俊正好相反,太多的创新,太多的异想天开,太多的新政,从而出现了太多新奇格物的东西,这里面包含了所有。什么是所有,就是说从思想上,从学术上,从格物上,从教学上,从军制上,从武器上,从医学上等等。

很显然凡是在平安伯管辖内的地界上,跟其它地方明显有别。特别是百姓的生活及精神面貌,跟其它地方已经格格不入,这一点不得不让所有官员沉思。

就像是两个世界,大工厂大作坊,所有商品都是批量生产,而不是传统的手工作坊,农经济模式了。特别是许多商品最大的区别全部是自成一套包装,而不是散装,因为在古代的商品都没有包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