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六三章:英俊倜傥(1 / 2)

加入书签

第二六三章:英俊倜傥

李诚实接到林强这个大单子,本应兴奋的,可言语间却有所吞吐,让林强稍稍有点纳闷。

“阿李,怎么啦?是不是担心赶不出货来?”

“哦,不是的,我是在想,那么大批的货,那加工费用----可是不少呢,我之前是应承过,加工费是最后才收的,可这-----”。李诚实说话间闪着犹豫。

林强当时倒没想太多,只是以为大家初次交易,李的担心也是可以理解的。他自己也算过了,按最后李诚实给出的最优惠价算,那三万片4040的加工费是12万元,五千片5050的加工费是35万元,这总共约15万元的加工费对林强来说还不成问题的,因为原材料那更大的一笔款子已不用担心了,所以林强也相当爽快。

“阿李,这样吧,我先划五万元加工费到你帐户上,明天我就把货拉过来,怎么样?”

“没问题。”李诚实一听,立马精神了,并马上分咐帮他管理厂子的那个叫张先君的湖南工人,让他安排好机台和人手。随后又详细跟林强介绍了哪几间陶瓷厂的产品适合于用来抛光,其中正好有老潘提到的那间花都的陶瓷厂,两人于是决定4040规格的就用花都厂的作原材料,而5050规格的则就采用顺德华宝厂的。

林强下午赶回去先把款子划了过去,又马上到纸箱厂去订做了包装纸箱,这一次,纸箱上就写上了“利发陶瓷厂”。

抛光砖的加工得以顺利进行,林强心里踏实了很多。

这天下午,林强正在李诚实那检查货品的质量,接到一个大学老师的电话,说已经出差来到了广州,正住在远洋宾馆里,问林强晚上有没有空一起吃饭见见面。

林强说当然有空了。这是林强上大学时非常投缘的英语老师,叫冯华,北外真正的高材生,本来毕业时要进外交部的,但被有关系的人挤掉了名额,一气之下来到了林强所在的大学当老师。林强就是他教的第一届学生。

冯华英俊倜傥,“一郎”是林强他们对这位老师的戏称,后来就成了固定称呼了。当时,这位北外的高材生曾是全国托福第三名,后来曾在北京多个地方举办过托福培训班,相信九十年代初在北京参加过托福考试的人都会知道他的大名。冯华不但是书法好手,更是个很有才情的诗人,其时正是朦胧诗掀起第二次浪潮之时,冯华一篇洋洋万言的《第二次浪潮的联想》刊登在林强主编的诗刊上,让林强钦佩不已。

围棋更是冯华的强项,据跟林强同班的崔说,冯华的围棋水平最起码达到了业余三段以上。

冯华自己也说过,曾跟聂卫平九段下过盘让四子的指导棋,仅输二目半,把老聂也吓出身冷汗来。不过冯华是那种淡泊之人,没真正去考过段位。冯华下棋时最爱的是手捧清茶,品茶是他的至爱,当然,刚毕业当老师时条件所限,喝的都是那些很普通的茶了。

三年前林强去北京时,冯华在家里招呼林强时,那种他珍藏多时的名茶让林强这个茶道外行也“喝不释口”。林强从大二开始就跟冯华投缘,甚至以哥们相称,全然没有那种师生之间的拘谨。

想到了茶,林强忽然想起另一茶道中人覃晓花,记起前些日子曾应承过单独请覃晓花吃饭的,于是便拨通了她的电话。

“花姐,还在忙吗?”

“是呀,这几天忙得够呛,你呢?林强,跟张华的生意谈得怎样了?”

“已经开始做了。这还得谢谢你呢,花姐。你晚上有空吗?我想请你吃饭。”自从上次中秋时两人有过亲密接触后,林强跟覃晓花还没再单独相处过,也许大家心里多少都有些尴尬吧,但电话里倒是很自然。“有位从北京来的朋友,也是茶道中人,我介绍你们认识一下,没准有许多共同话题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