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三四章:生意手法(2 / 2)

加入书签

何光开始时还担心顾客都会选最便宜的那种,那无形中就相当于少赚了一块钱。

林强没有多作解释,只让何光照办就是。结果是让何光惊讶不已,标价12元的货少人问津,销得最多的是14元块的,甚至16元块的也销得比12元块的多。

这其中的道理,何光当然不甚明了,可林强却早已了然于心。

人们都有一种攀比心理,当听到12元块的是质量最差的,虽然自己仔细看了,觉得质量也很不错,(这是当然的,本来就是同样的货),但心里就会有种障碍,觉得14元块的货质量就更好了,虽然贵了二块钱,但一般所需量也不大,基本上都是一二百片,总货款也就多了三几百元,很多人就图个心安。当然,这里也有个面子上的关系,总觉得自己买最差的那种有失面子,16元块的也实在是贵了点,所以很多人就选了中间14元块的那种。

这也很符合中国人的中庸之道。

这一看似很的手法,不但让林强多赚了钱,还开了石棉瓦分级出售的先河。

不明就里的顾客多花了钱,心里还踏实,并理直气壮地对那些在别处买到13元块的人说,自己虽然多花了钱,但买到的是等级好的货。

这无形中也帮林强的店铺作了最好的宣传,很快的,这里成了附近最大的一个石棉瓦销售点,另外有好几家石棉瓦厂家也要求林强帮他们代销,并主动拉货上门。

林强有自己的原则,他看到不同厂家的货质量有不同,不想坏了自己店铺的信誉,就先找借口拖着,不给明确答复,但聪明的他就故意让现在供货的两家知道这种情况,那两家的老板也不傻,当然不想让其他竞争对手挤进来了,就主动跟林强商量,在原有出厂价的基础上,再给林强7的回扣,林强当然是却之不恭了。

更让他心中暗喜的是,许多所谓的有钱人,特别是那些暴发户,都指明要那种“最好”的16元块那种,有许多比较正规的单位也多是选最贵的那种。

其中有一次,广州教育学院的工地一下子就订了4500片的货,而且都是要16元块的。林强收了订金后,直接让厂家把货拉到工地去,转手之间就赚了近三万元。

经过这次之后,何光是真的打心里佩服林强了。

虽然他的很多点子在事后看来并不觉得有多深奥,但关键是他的脑子很灵,想法也很超前。

林强还是要经常往佛山、凤城跑,开摩托车免不了日晒雨淋的,就想着要换一台有方向盘的,正巧骆辉告诉他,他叔叔单位里有一批罚没的车子要拍卖处理,林强马上跟骆辉找到他当公安局副局长的叔叔,花了两万多元搞了台有八成新的六座面包车,并当即就办好了过户手续。

林强当时还没有车驾驶证,车子弄回来后,先在路上学着开,三天后就让他堂兄林洪通过他当交通警的师兄弄了一张事故组用的“牛肉干”来,在代理证上填上自己的大名,就大摇大摆的上路了,之后又花钱回凤城叫朋友买了个驾驶证。

那时候,凤城倒卖驾驶证很风行,甚至成了一种创收手段,曾疯狂了好长一段时间,后来全省整改后才销声匿迹的,听说后来倒卖驾驶证的生意都转到外省去了。

本来林强也想过去正规考一个的,但苦于没时间,就先凑合着用了。

这一天,林强在送货回来的路上,突然接到父亲的电话,说三弟可能出了事,林强心里一惊,立即掉头往三弟工作的东华街派出所赶去-------

------

本人另一部说《儒商》正在连载中,讲述林强在商海中的精彩经历,欢迎大家关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