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七章:经济过热(2 / 2)
林强现在唯一担心的是,这里会不会又被其他的商业大鳄看中,虽然他们跟村里签有二十年的合约,可遇着那些有政府背景的征收,也只有被拆的命运,当然,有了刘广的关系,拿到拆迁补偿费是没问题,但那只是一次性的收益,林强的希望是,这里至少可以维持现状几年,因为他们的前期投资已经全部完成,现在每个月就是等着收钱了。
1992年的中国经济运行进入了高速增长期。上半年gd增长达到10以上,其中,房地产贡献最大,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中国的房地产正式崛起,上半年的在建规模已经突破一万亿元,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个高峰。其中广东海南的房地产更是开启了疯狂模式,有数据表明,1991年底至1992年初,海南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大约只有372家,注册资金13亿多元;到1992年底,已经迅速增加到1000多家,注册资金达到40亿元。当时还在海南搞房地产的潘姓和冯姓地产商意识到海南的房子炒得的点过火了,目光超前的看到北方地盘大,发展空间广,毅然转战到北京,多年这后成就一番房地产霸业。
到了1992年底,全国的经济严重过热,中央高层意识到问题严重后,开始国家宏观调控,实施银根紧缩的金融政策。银行付款方式也由以前的“托收承付”改为“汇票承付”,即由以前的凭发货依据付款改为凭收货依据付款,银行不再承担企业的付款责任。这对那些依靠银行贷款的中型房地产公司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资金链很快断裂,遍地哀鸿,房地产老板破产跑路,全国各地留下在数不胜数的烂尾楼,光是广州市北郊的竹料镇,马路两边的烂尾楼盘多得触目惊心,曾被央视新闻当作反面典型报道过。
波峰之后是波谷。
受房地产的拖累,全国经济开始出现潇条,各行各业迎来了寒冬,企业之间频现三角债务,甚至多角债务。
广州华光机电集团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其中最大的客户,河南郑州新飞集团的应付货款没能按时到帐,已经开始影响到林强他们厂的正常生产,市场销售的不景气,也逼使厂里降低产能,不再加开二班,只维持正常的日班。
林强自从来到厂办上班之后,很快就成了顶梁柱,马主任每天只负责在文件上签签字,林强凭借自己过硬的文字底子,所有的计划书、总结报告等都是亲自操笔,张总对林强提交上来的这些报告相当满意,开始时还抽空仔细审核,之后很快对林强的能力大加信任,报告呈上来后直接就签名下发。
在这期间,林强其实已经很少有时间再管理厂团委的具体事务了,曾跟张总提出过,从下面的团支部里抽调个人上来团委工作,但张总一直就没有明确的答复。林强也只能是兼任着团委的工作了,现在他们集团已经是直属于广州市,团市委很多的会议通知直接就下达到集团团委,前段时间,团市委组织了部分企业的团委负责人去北京参加全国q组培训,林强借公干之便,跟孙丹见了面。
------
本人另一部说《儒商》正在连载中,讲述林强在商海中的精彩经历,欢迎大家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