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景云寺(上)(1 / 2)
第三百一十章:景云寺(上)
回到了翠云楼之后,杨丹心等三人按照预定的方案早早地入睡了,由于抛开了所有的恩恩怨怨,三人都感觉睡得特别的香甜,一觉醒来的时候,天空的启明星已经升起在东方的地平线之上,透过ua窗,远远望去,是那么的明亮,配上那1&a2砂岩、砂烁岩及页岩组成,远远望去,峰峦叠嶂,怪石嶙峋,山中流水,风景秀丽。
“景云寺”就位于这逢义山山峰之上,所处的位置自古以来就是中原通往河西走廊、大漠南北的jia通枢纽和战略要地,也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地,是西安到西域的最短的必经之地。唐王朝曾在这里设立了“石关”,直接制约着中原与西域的军事与jia通,使这里有着“关中咽喉”之称。在宋代,这里又是怀得军驻地平夏城的险要关隘。
这“景云寺”是“丝绸之路”上著名的佛教石窟寺,石窟寺简称石窟,依山开凿建造的佛教寺院,起源于天竺,是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和弟子们坐禅说法的场所,也被称为“石室”,约在东汉以后随佛教经西域传入,北魏至隋唐为兴盛期,各地开凿大量新窟,唐朝以后渐衰,建筑形式分为中心柱和无中心柱两种,在河畔山崖或石壁上开凿出来的佛教寺院或僧舍,其内或雕刻或泥塑佛像,顶部和四壁敷以泥胎后绘画或雕刻。
“景云寺”始建于北魏,经西魏、北周、隋、唐、宋等朝代的继续营造修缮,成为了“丝绸之路”西出长安后第一个规模最大的佛寺,也叫“须弥山石窟”。
须弥山,意为“宝山”,据佛经《时轮经》记载,地球是由风、火、水、土、空五种本原物质和七金山、须弥山等构成的。世界之最下为风轮,其上为水轮,再其上为金轮。在藏族古老的苯教创世说中,有位名叫南喀东丹曲格的国王拥有地、水、火、风、空五种本原物质,法师将它们收集起来,放入体内,轻轻地哈气,吹起了风,当风以光轮的形式旋转起来的时候就出现了火,火越吹越旺,火的热气和带有凉意的风产生了水),在1&a249头角,那泛白的阳光洒在了大地之上,也洒在了这“逢义山”的每一个山峰之上,热气随之升腾。
杨丹心等三人在大佛楼下面的山脚下停下了马来,每人的脸上不但都挂起了汗滴,而且风尘仆仆,被扬起的灰尘将一张张脸糊得ua里古稀的,仰望着大佛楼那弥勒大座佛,三人都虔诚合十,心中默默地向佛祖祷告,祈求着佛祖的保佑。
这时,从那大佛楼前拜佛的几个人中走出一人,向山下走来,那打扮,完完全全是一个僧人,宽大的僧袍裹着那瘦削的身躯,不干不净的脸上虽然也留有汗迹,却掩不住那一双jig芒四而又机灵的眸子,只是头顶之上少了戒疤,不过却一眼能看出来这僧人打扮之人的年龄并不大,充其量不过二十来岁。
那人下得大佛楼来,来到了杨丹心、柳青青和柳楚楚三人的跟前,单掌在g前一竖,并向杨丹心等三人每人鞠躬一次,表现出十分的虔诚:“阿弥陀佛三位施主,贫僧有礼了”
“大师客气了敢问大师,你与我等相见,不知道是结缘还是……?”杨丹心也双手合十,以虔诚的态度问道。
“阿弥陀佛施主们相貌非凡,贫僧很想与施主结缘,可就不知道施主给不给贫僧这个脸面?”那僧人眼光逐一从杨丹心三人脸上扫过之后,夸奖之余,虔诚地问道。
“与佛结缘,是我等的荣幸”杨丹心的态度依然虔诚,看不出有其他的想法,但内心深处已起疑窦,随即将话一转,“只是,我等赶路要紧,不敢在此逗留,还请大师莫怪”说完之后,向大佛楼内的大座佛合十默拜了一会,之后牵着马匹就要往前走。
柳青青和柳楚楚二话不说,赶紧就要跟在杨丹心的后面,离开大佛楼。
“可惜啊可惜”杨丹心刚刚牵着马准备离开之时,那僧人表现出十分遗憾的神头还轻轻地摆动了起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