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04章洪武二十五年秋八月十三,太子继妃吕氏薨(1 / 2)

加入书签

rad2  入夜,锦衣卫拱卫清宁宫。

何广义捧瓷瓶禀道。

“从吕娘娘柜中搜出此物,经试毒,确能致人痴呆。”

朱元璋怒喝道。

“她还有何话说?”

“未认罪,但无法辩解。”

“好个儿媳!咱爷孙若痴呆,她儿子就能名正言顺继位!朱允炆那子,担得起江山么?”

灯光映着老人颤抖的胡须,他悲凉道。

“咱早该想到,权力面前无亲情。”

“自你进宫,她们便动作不断,咱一直疏远她们,就怕酿成今日局面,可面对皇位诱惑,再聪明的人也会变蠢……”

朱元璋闭目长叹。

“咱用一年时间考察你,才敢确定储君之位,这不是分家产,是要担起亿兆子民的兴衰!”

“咱六十多岁了,只想临死前把子孙安排妥当,就这么难么?”

殿内寂静,老人银白的头发刺痛人心。

他从未对家人动过刀,可这一次……

“传旨!”

“吕氏教子无方,着即废为庶人,幽禁冷宫;朱允炆削去宗籍,发往凤阳守皇陵。”

朱元璋的声音透着无尽疲惫。

朱宝俯身应诺,目光坚定。

烛光摇曳中,老朱的身影显得格外孤独。

他没有几年好活了!

也只是想在寿终就寝前,将子孙们都安排妥当。

在此之前,他曾反复试探过朱宝,也反复叮嘱过朱宝,千万不可对自家人动手。

可在利益面前,谁又能体量老朱的良苦用心呢?

这群不肖子孙,这分明是在逼老朱动手啊!

家丑不可外扬,特别是皇室内部的丑闻,更需严防死守,绝不能让宫廷内外任何人知晓。

历史上总会留下诸多悬案,如移宫案、洪武三大案、红丸案等。

史学家常试图从零星线索中推敲真相,甚至衍生出种种阴谋论。

实则有些案件本身简单明了,只是帝王不愿让世人看到背后的残酷真相,才以各种手段掩盖。

比如吕氏毒杀案,朱元璋会让史书仅寥寥记载。

“洪武二十五年,秋八月十三,太子继妃吕氏薨。”

史上任何人物的非正常暴毙皆有缘由,只是后人跳出历史局限,很难想象这简单的记载背后,暗藏多少阴谋诡计。

史书,向来是胜利者的叙事。

当朱元璋再次召见何广义时,手中多了个瓷瓶。

“这药毒性更强。”

朱元璋冷冷道,随后吩咐。

“给她留个全尸,让她自行了断,若反抗,就地处决。”

老爷子已经算是仁慈了,往常此类大案,极少只让一人抵命。

“且慢!”

何广义转身欲行,朱元璋又唤住他,犹豫片刻道。

“下旨,封皇孙朱允炆为吴王。”

朱宝在旁默默聆听。

老爷子终究还是心软了,他深知朱允炆与吕氏母子情深,此举是在补偿。

但朱宝明白,这种补偿只会徒增朱允炆的仇恨。

六十六岁的老人面对这般局面仍用心良苦,朱宝忽然领悟。

朱元璋心底始终宠溺着朱允炆,只是从未外露。

即便朱允炆屡次伤了他的心,他仍护着这个相伴十余年的孙子。

读懂帝王心思,需朝夕相处,而非依赖史书上的冰冷文字。

朱宝心生怜悯。

原来帝王也有这般无助的时刻,一面要铁血杀戮,一面又要权衡亲情。

他理解朱元璋的悲凉与绝望。

理智告诉他,吕氏必须死,可情感上却深知,此举会让朱允炆对他恨之入骨。

所有矛盾,老人都独自背负。

朱元璋默默背手走向文华殿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