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71章下月中秋,咱便立你为储君(1 / 2)

加入书签

rad2  朱元璋白他一眼。

“说什么傻话!咱爷俩何须分彼此?你替咱查漏补缺,做得甚好,咱自愧不如。”

朱宝忙道。

“皇爷爷切勿如此!您方才不是说,咱不分彼此么?”

朱元璋一愣,继而大笑。

“对!大孙说得对!”

回到皇宫已近正午,尚膳监早备好了午膳。

明朝之前,古人每日仅两餐,至朱元璋开国后,才正式确立三餐之制。

这看似寻常的改革,实则彰显着大明的经济底气。

“快入八月了。”

朱元璋边用餐边笑道。

“今年中秋,咱一家人总算能聚齐了。”

朱宝附和。

“是啊,去年中秋我吵着要陪您过,您还不许。”

老爷子面露愧色。

“当时局势所迫,陈年旧事,不提也罢。”

他忽然正色看向朱宝,轻声道。

“大孙,这两日你独自理政,可还吃得消?”

朱宝放下筷子,叹息道。

“哎哟,累得我腰酸背痛!”

“现在才知道您每天批奏折、管事儿有多不容易!”

“太平年间尚有灾厄频发,开国之初该是何等艰辛啊?”

“孙儿实在难以想象!”

从前纸上谈兵,总觉治国轻松。

直至亲身体验朱元璋的日常,才知大明这“家”有多难当!

世人总幻想皇帝“三宫六院、醉卧美人膝”,却不知这些不过是文人空想。

若皇帝真沉溺于此,亡国之日不远矣。

这一刻,朱宝终于理解为何李白、杜甫等大文豪在政坛屡屡受挫。

文人多耽于理想,而治国需务实。

国家层面的博弈,每一道政令皆藏深意,有些看似“害民”之策,或许是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

文人不懂,因他们无需考量上层的权衡。

朱元璋欣慰道。

“你能体谅创业维艰,咱心甚慰。”

“创业难是咱的事,你莫焦心,但守业更难,咱如今甚少顾念风月,此前放任你与徐家姑娘、赵家女往来,是念你正值青春。”

“但从今日起,你须摒弃儿女情长,全心扑在国事上,你要带着朱家人披荆斩棘,更要护佑百姓走向富强。”

“这担子极重,纵难,也得抗住。”

“乞丐只需操心温饱,而你的使命,是让天下少些乞丐。”

他目光深邃,透着英雄迟暮的苍凉。

“当皇帝,注定得孤孤单单的。”

“这位子坐上去,就没几个能说真话的人了。”

朱宝急忙道。

“孙儿始终在您身边。”

朱元璋颔首。

“中秋节吧,下月中秋,咱便立你为储君。”

“咱考验你虽不过一年有余,却在你身上看到诸多连咱都自愧不如的品质,除了心肠稍软,咱对你甚是满意。”

“大明,唯有交到你手中,咱才放心。”

朱宝屏气敛息,轻唤一声。

“皇爷爷。”

朱元璋眸光微沉,神情黯然开口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