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63章赐名朝鲜背后的含义(1 / 2)

加入书签

rad2  朱宝喉结微动,颤声唤道。

“爷爷……”

尾音里,似有热浪翻涌。

朱元璋拍了拍颤抖的朱宝,从容地说。

“咱打江山艰苦,再苦再累,都是咱应该的。”

“咱老朱家的江山始终要传承下去,你放心,咱还能帮你几年,几年之后,咱宾天了,一切……”

“那时候,孤独、落寞、萧索……”

“哎,你迟早会经历的,没了爷爷的帮助,你自己也要自强不息。”

朱宝望着老爷子眼底的沧桑,喉间一紧,眼眶微涩。

“好!”

朱宝答得干脆,掷地有声。

千言万语,终不敌这一个字的分量。

朱元璋笑了笑,道。

“你看这封奏疏。”

朱元璋敲着朱宝面前的一封礼部奏疏。

朱宝展开奏疏,目光落于字间,只见其上书。

“钦蒙圣慈许臣权知国事,仍问国号,臣与国人感喜尤切。臣窃思惟,有国立号诚非臣所敢擅便,谨将‘朝鲜’‘和宁’等号闻达天聪,伏望取自圣裁。”

这是一封来自高丽的奏疏,通过礼部送到了朱元璋的案头。

高丽国在前两年发生了一件大事。

高丽王被杀了,大将军李成桂谋朝篡位,现成为了高丽的权知国事。

李成桂掌权,自然想改国号,于是姿态放得很低,在寻求大明宗主国的帮助。

朱宝侧首,目光与朱元璋相接。

朱元璋道。

“别看咱,定个国号的事,你自己看着来,喜欢啥定啥。”

虽知老爷子属意“朝鲜”,但国号乃国之重典,可不能信口而决!

国家大事,没有足够的理由和原因,凭着帝王的念想,张口就定夺,无理无据,只会沦为笑柄。

朱宝沉吟片刻,方沉声道。

“《山海经》载,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朝鲜。”

“《尚书大传》亦记,武王释箕子之囚,箕子避居朝鲜,武王遂封其地。”

“皇爷爷,以‘朝鲜’为国号,既有典可依,亦显您仁厚之德,您认为呢?”

朱元璋笑呵呵地说。

“和咱想一块儿了。”

朱宝忙准备下笔,朱元璋却拉住了朱宝。

“子,看问题不能流于表面,你知道李成桂为什么还给了一个‘和宁’?”

朱宝目露惑色,神情茫然。

老爷子笑道。

“他父亲是和宁人,他想祭奠他父亲,当然这还不是主要原因。”

“啊?”

朱宝挠了挠头。

“莫非另有隐情?”

朱宝脱口道。

“和平安宁,睦邻友好?”

老爷子点了点头。

“是啊,那你能看出李成桂的心思吗?”

“啥心思?”

朱宝狐疑地问道。

“他哪有资格和咱谈什么和平安宁,睦邻友好!”

老爷子忽然冷笑一声。

“李成桂乃弑君篡逆之徒,咱岂会轻易封他为王?”

“若予其封号,便是认可他的叛逆之举,叫天下人如何看咱?又如何看我大明?”

朱宝神情微怔,他从未料到,这封看似简单的外交文书背后,竟暗藏如此多的讲究与博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