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十三章税收(2 / 2)

加入书签

工部铸银圆、铜圆收入。

藩国朝贡。

开矿征税。

尤其是矿税,随着煤、铁、石灰等大规模应用,开矿业不断发展,征税也自然利索。

作为皇帝,锦衣卫、东厂为耳目,密匣为暗线,朱谊汐对此了然于心胸。

“臣愚见,绍武十八年较之去年,增加近五百万,总计可达九千四百万。

而三总督府贡献在其一,其二就是盐税等杂税。”

“商税也在日益增长。”

阎崇信脸上堆满了笑容。

内阁几人同样如此。

因为这样的财政,实在是太宽裕了。

京营、边军、巡防营,合计六七十万军队,一年所耗至多不过三千万块。

养官两千万块。

加上一些杂七八拉的支出,如修河堤,官道撑死一千来万。

每年的盈余可达三千万。

随着人口和商税的增加,赋税也不断的在增长,这样的盈余也在不断增长。

十多年来,即使皇帝年年用兵,但得益于预算制度的存在,让收入一直大于支出。

故而,户部的存银,已经超过两亿块银圆,存粮两千万石。

足以让朝廷支用三年多。

富得流油,莫不是如此。

海关作为皇帝的内帑收入,每年收入超过两千万块。

如果这个世界有财富排名,朱谊汐可以傲然的说,他是世界首富了。

内帑中躺着近亿银圆,还有大量的古董首饰。

“依我看,你们忽略了一个因素,藩国。”

朱谊汐摇摇头,直接了当的断了他们的陶醉。

阁老们不解,但他们并不敢质疑,而是认真地看着皇帝。

“秦国民众超过五百万,其所需甚多,几仰仗于大明,而其国最多的就是粮食,一年三熟。”

“秦王上疏,秦国每年至少可输粮五百万石入京。”

“到时候,即使天下动乱,一如崇祯年间,朝廷何有粮患?”

“陛下英明。”朱谋忙不迭堆起笑容,做出恍然大悟状:“两国往来亲密,两广必受其利,到时候商税必然大增。”

“其利可期。”

阎崇信恼怒地看了一眼朱谋,这拍马屁应该是自己来说,次辅怎么敢越位?

他则满脸赞叹道:“若是在安南设省,朝廷镇压年年用兵,如今不费吹灰之力即可坐收其利,可见陛下力主封藩就国,是何等的远见啊!”

“只有上古时期的尧舜圣贤,才可堪比。”

堵胤锡也感慨:“如今齐国也发觉金矿,其钱币沿用我国,到时候以金换钱,朝廷也是大赚啊!”

内阁突然沦为了马屁圣地,皇帝倒是颇有自得,一应收下。

当了那么多年的皇帝,他已经适应了。

故而,片刻后,他就朗声道:“藩国之利,或粮,或钱,虽然一开始付出较多,但对于朝廷来说,是利大于弊的。”

“这般道理,我宣讲万遍,也不如利入囊中。”

“陛下,既然秦国有粮,何不如让河北、辽东等地收用银钱?征粮未免太过于麻烦。”

冯显宗双目一亮,轻声道:“毕竟,征粮太过于折腾百姓了。”

粮食要最上等,还得自己运到县城,最后朝廷还要派人运送京城,岂能用一个麻烦来形容。

简直是太麻烦。

“秦国之粮?”

朱谊汐轻笑道:“若是年年巴望着秦国,那咱们岂不是求着他们?”

“粮食这东西,主要还得靠自己,秦国只是补充罢了。”

到了最后,又说到了对于安西将士的赏赐。

每次打仗后,赏赐跟后勤是最大的成本。

而把布哈拉汗国拿下,朝廷收获不大,给辽王占地方,自然是纯赔本的买卖。

一番计算,哪怕把功勋不算,朝廷净亏损八十万块银圆。

哪怕再财大气粗,朱谊汐也忍不住皱眉。

“为了儿子,为了儿子,亲生的,亲生的……”

平缓了气息后,皇帝开口道:“辽国多骏马,尤其是传说中的汗血宝马,大宛马,颇为神俊。”

“故而用其改良马种,对我国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这场仗,值了。”

内阁四人也满脸赞同,实际上的心思都埋在心中。

……

开封府的洪灾平定后,百姓们已被开仓放粮,缓和下来就开始为未来做准备。

这时候,京城的越王府、齐王府、辽王府,分派得力干将,前去招募移民。

灾民对朝廷来说是个累赘,但对于三国来说,却是最好的东西。

三王就国,怎么说也是武装殖民。

而这些灾民,就是西周时期的国人,是赖以信任的根基。

三王在京中争得乱七八糟,但早已经心知肚明,胜利必然属于齐王和越王,而辽王根本就是陪衬。

没有办法,齐国已经建成,土地和房屋都是现成,就缺百姓入住了。

而越国在虾夷岛,虽然只有一座城,但距离近,可以直接分配土地。

辽国,刚刚平定下来,指不定多乱了,数千里的陆地迁徙,谁愿意?

况且,辽国尚未安宁的情况下,朝廷也是不允许他征募百姓都。

齐国在开封,直接开出了土地百亩,房屋一座的好处,更是诱惑道:

“齐国就像是江南一样,一年两熟,日子不要太快活,根本就饿不着肚子。”

这般,齐国一次性招募了万人,大有收获。

越国只纳了三千人。

辽王只招募了三五百个青壮,纳为王府侍卫,准备让他们在京营训练,以为臂膀。

“当家的,这是真的吗?”

“这还有假?大老爷亲口说的,去了就能过快活日子。”

残破草席上,姜大奎并婆姨,以及三个儿女,喝着碗里的粥,讨论起来。

:vqiaqia11052749202297hl

:vqiaqia。:vqiaqia

rad3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