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一七七徐州大突围及战后的华东1(1 / 2)

加入书签

一七七徐州大突围及战后的华东1

(嗯,实在写不下去了,每天辛辛苦苦的写,挣的钱,只怕连吃顿饭都不够,所以,只好完本。但是写了这么长时间,总不好连徐州会战都写不完,所以,会大略的把徐州会战的情况写完。就是这样。)

此时,由各战区增调至第五战区的部队已有第46军、第60军、第22军的第50师、第69军及骑兵第9师、骑兵第13旅等。第五战区根据统帅部攻势歼敌的精神调整了部署,将所属部队按作战地区分为鲁南兵团、鲁西兵团、淮南兵团、淮北兵团及战区总预备队。重点是鲁南兵团。鲁南兵团的军队区分为:右翼军,军长樊松甫,辖第46军;中央军,军团长汤恩伯,辖第20军团欠第110师、第27军团第92军仍属之、第50师、第139师;左翼军,总司令孙连仲,辖第2集团军、第51军、第60军、第75军欠1个师、第110师、第93师;挺进军,军长石友三,辖第69军、骑兵第9师、骑兵第13旅第69军进出郯城以北后归石军长指挥;韩庄守备军,代总司令孙震,辖第22集团军第51军之1团仍属之。4月25日,第五战区下达了“作命”第6号命令。其主要内容为:〔6八〕1临沂、峄枣之敌合约两师团,其主力似已深入我四户镇、台儿庄间地区。2战区以消灭敌主力之目的,拟以鲁南兵团向左旋回攻击该敌,并与鲁西兵团相策应,围困之于峄县附近山地而逐次击破之。第一攻击目标为向城、傅山口、响连屯、獐山之线,攻击开始预定27日早。鲁西兵团以孙、曹、刘三部编成,由李副司令长官品仙指挥之以全力西出津浦线,阻止敌南下之增援及遮断其补给,并以有力之部队南下与鲁南兵团策应,夹击峄枣附近之敌。3挺进军应速集结于沭河、沂河间陇海路沿线地区,向郯城、临沂方面挺进,掩护兵团之右侧,阻止敌之增援,并切断其后方之交通。4右翼军应集结于运河以东、陇海线北侧地区,速进出于马头镇、后湖以北之线后向左旋回,即向向城、青山之线攻击前进。5中央军速夹击、驱逐正面之敌后,与右翼军联系,向傅山口、鹅山之线攻击前进。6左翼军集结主力于其右翼,与中央军联系,向响连屯、獐山之线攻击前进;其左翼应保持现在之线,施行佯攻。……八韩庄守备军固守韩庄附近运河之线,阻止敌之突进。9战区总预备队约三师及炮兵若干分置于徐州、归德间,策应两兵团之作战。统帅部对第五战区的部署及预定作战行动基本同意,但在集中使用兵力及控置机动兵力方面稍作了一些补充指示。蒋介石于4月26日致电李宗仁:“1部署适当,希坚决实施。2须着眼求敌主力包围于战场而歼灭之,勿为作战地境及到达线所限制,以免樊军扑一大空再回转攻击之烦。3外翼如有少数敌人,须由石军驱逐,勿分割樊军兵力。4马头镇及其以南之敌,须由张自忠及吴良琛部阻止之,攻击军应果决向敌侧背迈进。5须尽量由左翼于孙军抽出有力部队以供机动使用。”在战略上,中日双方虽然完全不同日军是进攻,是企图消灭徐州附近的中队,从而攻占徐州;中队是防御,是企图消灭进攻徐州的日军一部,从而保卫徐州。但在战役上,双方的作战指导都是企图以攻势作战、以迂回包围行动歼灭对方。二徐州外围作战及弃守台儿庄战斗后,中国追击部队与日军濑谷支队、坂本支队相持于峄县附近的期间,日军第2军得到了加强。西尾寿造将第114师团的约4个大队及第16师团的约1个大队等配属给第10师团,将独立混成第5旅团的约2个大队等配属给第5师团,并令第114师团接替了第10师团第八旅团的后方警备任务,从而使第一线的兵力大为增加。4月10日,第10师团师团长矶谷廉介由兖州进至枣庄指挥作战。1八日开始转为攻势,使用于攻击的部队为:以濑谷启步兵第33旅团为基干的濑谷支队,以长濑武平步兵第八旅团为基干的长濑支队和由第5师团转隶的、以坂本顺步兵第21旅团为基干的坂本支队。矶谷廉介的部署是:濑谷支队在右,沿枣台铁路向台儿庄进攻;长濑支队在中,先向兰陵镇、甘露沟,再向禹王山进攻;坂本支队在左,先向向城,再向四户镇进攻。3个支队并列攻击前进,我第2集团军及第52军、第60军等部队坚决抗击,不断反击。至4月底时,双方激战于兰城店、禹王山、泥沟一带,对当地的一些要点均进行多次的反复争夺。日军不仅难以进展,而且3个支部队基本上均陷于被围的困境,后方联系常被切断。日军第10师团师团长矶谷廉介为援救处境危急的濑谷支队,4月2八日将刚刚由第2军增加配属的步兵第16师团的草场辰巳第19旅团以步兵第20联队、野炮兵第22联队第1大队为基干编为草场支队,令其由濑谷支队右翼投入战斗,向台儿庄地区进攻。但进至金陵寺、白山西附近即遭到第110师、第30师的顽强抗击,被迫转为守势。

临沂方面,日军在坂本支队西去台儿庄战场后,第5师团师团长板垣征四郎立即于3月31日进至汤头镇,尔后又至义堂集指挥作战。当时青岛及胶济铁路等后方警备占用了大量兵力,一时无力发动大规模的进攻。4月中旬,因得到独立混成第5旅团第17、第20两个大队及第114师团步兵第150联队第1大队的加强,遂用这些战斗力较差的部队接替警备后方,以战斗力较强的国崎支队进攻临沂。该支队是以第5师团的国崎登第9旅团为基干的一支部队,淞沪会战时由华北调去华中;占领南京后,1937年12月31日受命归还第5师团建制;193八年1月14日在青岛登陆归建,并担任青岛警备。下属有步兵第41联队欠4个中队、步兵第42联队欠1个大队、2个中队、野炮兵第5联队的第2大队、第3大队及工兵第5联队等。国崎支队于4月16日开始向临沂外围阵地进攻,激战至19日夜,攻占临沂,24日占领郯城、马头镇。但当继续前进时遭到我第52军及刚刚调来、位于涝沟的第46军的猛烈抗击及反击,不但毫无进展,而且被切断后方联络,弹药、粮秣缺乏,士兵伤亡极大。从进攻临沂始至4月底,“各中队伤亡累计达60—75,联队实力还达不到1个大队”。日军“华中派遣军”根据徐州会战计划派出两支先遣部队,以策应“华北方面军”的作战,并掩护本派遣军主力的开进及展开。第6师团第11旅团旅团长坂井德太郎率以步兵第13联队、骑兵第6联队、野炮兵第6联队的第3大队为基干的坂井支队于4月日从芜湖出发,24日在海军协助下从和县以东新河口渡江,占领了和县,26日占领含山,30日占领巢县;第101师团第101旅团旅团长佐藤正三郎率以步兵5个大队、野炮兵1个大队为基干的佐藤支队于4月24日从东台出发,26日占领盐城,2八日占领新兴城。以上两支队均未受到有力的抵抗。蒋介石当时尚未预见到敌对徐州将采取大规模的包围行动,认为淮南方面日军的进攻仅是策应鲁南作战,因而仍本着“以攻为守”的方针,决定在鲁南和淮南两战场同时采取攻势,以阻止日军的南北对进。他于4月30日向李宗仁发出训令:“一鲁南方面:1敌之攻势已顿挫。2决全线转攻势,与敌以更大之打击。3石友三军不攻郯城、不顾任何敌人之牵制,向敌后方挺进,并以1旅以上兵力向青岛攻击前进。4樊松甫军避开马关镇据点之攻击,向敌主力后方挺进袭击。5其余守势正面各军可增加第50、第140两师,全线转移攻势。6转攻以后无论效果大,抑或万一顿挫,均须适时抽出损害过重部队至运河后方构筑据点工事并整顿补充。7其他已到、未到控制部队不得使用。二淮南方面:1敌总兵力不过4万,我占绝对优势。惟敌立内线,如向我任何一点进攻,均感应付困难。2以打破敌策应鲁南企图,使陷于被动之目的,决制敌机,先采取攻势。3韩德勤部应集结兵力,迅速攻击突进之敌。4廖磊部先以一部佯攻,诱敌离开阵地而击破之。5徐源泉部到达合肥即向当面之敌进攻前进。6杨森所部主力应开前方,攻击巢湖以南之敌,酌留一部守备安庆及沿江要点。7已令罗树甲师开合肥,归徐源泉指挥,并令唐式遵抽调两团至安庆增防,归杨森指挥。三各方面攻击部署细部由战区决定,务须迅速开始为要。”当统帅部的训令下达到第五战区时,由于日军的攻势加强,特别是第5师团与第10师团的进攻部队已联为一线,战场正面增大。为阻止日军攻势,中队向右延伸翼侧,卢汉的第八0军、樊松甫的第46军、李延年的第2军、谭道源的第22军以及吴良琛的第13师等都已投入第一线战斗。由韩庄北的高皇庙经禹王山至郯城南的南北劳沟及捷庄一线,基本上正在进行着艰苦英勇的阵地战,势难按照训令“全线转为攻势”。鲁南方面,直至5月10日,双方仍处于胶着状态,其间日军第2军虽然又将军预备的片桐支队第9联队长片桐护郎所率约步兵2个大队、野炮兵1个半大队的兵力配属第5师团,增援国崎支队,并给国崎支队补充了1100余预备兵员,但在中队的坚强抗击下,仍无法前进一步。日本大本营认为台儿庄的败退“有损于陆军的传统”,因此于4月30日任命东久迩宫为第2军司令官,接替了西尾寿造徐州会战后又将第10师团师团长矶谷廉介编入预备役。东久迩宫于5月7日到达兖州,立即下达了发动徐州会战的命令:除令第10师团、第5师团继续在鲁南进行抑留作战,并准备分向徐州以西、以东前进外,令“第16师团5月9日从济宁附近出发,击败当面之敌后,首先迅速进入砀山、唐寨方面”。该师团当日即渡过运河,进至郓城附近。南线方面,“华中派遣军”的先遣支队佐藤支队于5月7日占领阜宁,坂井支队仍在巢县。但其主力第9师团及第13师团按照会战计划,于5月5日开始北进,当天突破防守北淝河北岸及涡河西岸的第7军阵地。第9师团沿北淝河西岸的淮蒙公路,于9日八时30分攻占了蒙城。蒙城守军为第4八军第173师第103八团。该团于7日夜才冒雨从田家庵赶至蒙城,尔后在副师长周元率领下与日军苦战1日夜,终因准备不足及寡不敌众,蒙城被日军攻破。该团除部署于城外的1个连外,城内副师长周元以下700余人绝大多数战死,仅团长凌云上率士兵9人突出重围。

当鲁南陷于阵地苦战而淮北又突然出现敌2个师团的主力北进时,李宗仁开始感到形势严峻,认为敌“淮北方面所用兵力达两个师团,自必力求猛进,窥伺徐州。且淮北地形开阔,地域广大,阻止困难”;又考虑到“鲁南敌我已成胶着状态,彼此进展均困难”,两相比较,“淮北情况实较鲁南为紧急”,于是决心“集中兵力准备于固镇分设阵地,将敌击破,以解除徐州后顾之忧”,当即将冯治安第19军团、刘汝明第6八军及罗奇第95军调归廖磊指挥,先阻止敌军北进,尔后再部署击破之。统帅部得知日军第16师团于9日渡河西进的情况后,判断日军正向徐州采取包围行动,认为应乘敌兵力分散且离开据点的大好机会予以各个击破。李宗仁按照统帅部的意图,于5月10日下达了第7号作战命令。主要内容为“以先行击破淮北之敌、打破其向北进或西北进、截断陇海路之企图为目的,即向怀远、蒙城攻击前进”,令“31军之一部固守原阵地。31军主力连系77军及罗奇师分为数纵队由现在向怀远至蒙城间前进,求敌主力攻击之”;令区寿年“指挥区寿年师、程树芬师应由蒙城附近尾跟敌后以进行攻击,与主力相呼应”;“徐启明师应连系区支队左翼前进”。同时指令“后续兵团俞济时军、李汉魂军于5月15日前向永城附近集中”,归廖磊指挥。由于第五战区当时得到的报告说鲁西日军仅有1个旅团,所以在这个命令中未对鲁西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同时还准备把用于鲁西方面的第64军李汉魂军、第74军俞济时军调至淮北。蒋介石于当日晚电令李宗仁及第一战区长官程潜,改变了两个战区的作战地境,将鲁西划归第一战区,指示“第五战区应对鲁南残敌暂取战略守势,以优势兵力先行击灭超越淮河之敌;第一战区应集中新锐兵团,击破侵入鲁西之敌”。具体规定:“现调归德砀山之俞济时、黄杰、李汉魂各军,统归薛岳指挥,为鲁西方面攻势兵团,应指向该方面敌主力而击破之。其原在鲁西各部,酌量交孙桐萱、商震指挥,担任迟滞敌人,并固守沛县、鱼台、金乡、巨野、菏泽各据点,掩护攻势兵团之集中及展开。”〔69〕蒋介石惟恐统帅部的命令不能贯彻,派侍从室主任林蔚及军令部作战厅厅长刘斐去徐州传达蒋的意图。实际上此时蒋介石与李宗仁对情况的判断已有分歧。蒋认为:“日寇自鲁南屡败,惊慌万状,近竟放弃晋绥、江浙既得地位,仅残置部扼守要点苟延残喘,而调所有兵力指向陇海东段孤注一掷,以图幸逞,其总兵力合两淮、鲁豫至多不过15万,较之我军使用各战场兵力约为4倍以上之劣势,且敌之后方处处受我袭扰,补给不便,较之我之后方有良好交通者,其补给及兵力转用之难易相去甚远。目下敌不顾其兵力之不足、战略态势之不利,竟敢采用外线包围作战,其必遭我军之各个击破而自取败亡,殆无疑问。”而李宗仁身在前线指挥,对部队战斗力情况了解较深:假如每支部队在战斗、战术能力上都能保证完成战略、战役所赋予的任务,台儿庄胜利时就不会让战败之敌安全重新组织防线固守待援了,因此对能否迅速击破淮北2个师团之敌,抱有疑虑。蒋介石为进一步贯彻他的意图,5月12日早,又以训令形式致电李宗仁:“1决先击灭淮北及鲁西之敌。2鲁南方面在敌抽调兵力转用鲁西之情况下,除应以有力部队增强右翼防敌包围外,须即刻设法抽出三四师兵力位置徐州,为该战区预备队,必要时用于蒙城方面之攻势。3鲁南方面即决心取守势,于必要时可依运河逐次抵抗,至不得已时则固守徐州国防工事线,以获得攻势方面决胜之时间。4总之,五战区第一任务在击灭蒙城方面之敌,使全盘态势有利,否则保有鲁南阵地亦属无益。希当机立断,速决实行,具报。”李宗仁于当日晚制订了“第五战区作战计划”。但他仍认为统帅部对南北实行钳形包围之敌实施反包围的作战指导缺少万一反包围不能成功时如何迅速脱出敌人包围的措施。因而在计划中增加了当陇海路有被截断可能时各兵团如何转进的内容。其《计划》如下:〔70〕一、敌情判断敌对我鲁南改取攻势,主力由淮北、鲁西两方夹击,有截断我陇海交通、包围徐州之企图。二、方针一战区拟乘敌兵分离之际集结兵力,击破淮北之敌,再转移兵力于其他方面,施行各个击破。二敌如将会师陇海线,我后方连络线有被敌遮断之虞时,则各以一部攻击永城及蒙城之敌,以主力转移到亳县、涡阳、阜阳以西地区,准备尔后之作战。三、指导要领一敌如尚在分离之状态时,应取下述之指导:1淮北兵团之全力与第一战区鲁西兵团之一部呼应,以有力之一部攻永城,主力向蒙城压迫,以截断敌之连络,击破该敌于淮河左岸地区。2鲁南、苏北两兵团,应竭力阻止各该方面敌之发展,以取得时间之余裕。不得已时,鲁南兵团撤退至运河西岸,苏北兵团力图存在于运河以东、旧黄河以北地区,准备尔后之反攻。3淮南兵团一部仍向淮河右岸压迫,主力拒止巢县之敌北进。4淮北之敌如被我击破,追击至淮河之线时,应如何转移主力、各个击破他方之敌,均以当时之状况定之。

预备兵团控制徐州附近,以适应各方之情况。二淮北之敌,如我未能贯彻击破之方针,而与鲁西之敌将会合时,应采取下述指导:1鲁南、淮北两兵团,应各以有力之一部,先占铜山、宿县两地,阻止敌之追击,掩护主力之西撤,其境界为夹沟—濉溪口—临涣集—涡阳—太和之线,线上属淮北兵团。2两兵团各以有力之一部袭占或监视永城、蒙城,主力分多数纵队,各由蒙、永间及其附近各道西进,迅速通过敌之包围线,尔后在亳县、涡阳间线上各派掩护部队,主力向其以西地区集结,准备反攻。3苏北兵团即在苏北、鲁东南地区游击。4淮南兵团主力,竭力保持合肥,一部撤至凤台、阜阳,掩护战区之右侧。5鲁南兵团向微山湖以西撤退时,务与第一战区鲁西两兵团连系。6预备兵团之行动,视敌情况由兵团区处,或增援于最急要之方面。三司令长官部,第一项指导间,仍在徐州;第二项指导间,移至周家口,设指挥所于亳县。四军队区分鲁西兵团:指挥官孙连仲总司令,率第46军、第60军、第51军、第75军、第2集团军主力、第22集团军残部、第50师、第13师、第132师、第110师、第140师。淮北兵团:指挥官廖磊总司令,率第31军、第7军、第77军、第4八军一部、第6八军、第95师。淮南兵团:指挥官李品仙副司令长官,率第4八军主力、第10军、第20军附第集团军之一旅、第199师。苏北兵团:指挥官韩德勤代总司令,率第57军、第八9军、第八游击队。预备兵团:指挥官汤恩伯军团长,率第2军、第92军、第59军、第4师。第五战区作战计划下达后,部队的调整、集结尚未完毕,形势已发生极大变化:淮北方面,日军的进展顺利。受命防守永城的罗奇第95师1个团尚未到达,日军第13师团就占领了永城,第9师团占领了百善。担任第9师团右侧翼掩护的第1八旅团,14日占领南坪集。刘汝明部吉星文旅于当夜反击,但被击退。第13师团的快速挺进队战车1个大队,轻装甲车1个中队,乘车步兵2个中队,工兵1个中队14日15时进至汪阁以东地区,炸断了陇海铁路。“华中派遣军”为加强进攻力量,又增调镇江的第3师团沿蚌埠间铁路北进,15日在大营集与第31军激战。原在巢县的坂本支队第6师团第11旅团亦于5月11日北进,击退徐源泉部,于14日占领合肥。鲁南方面,日军在鲁南兵团坚强抗击下进展较缓。第10师团由第114师团接替,14日集结临城,15日渡微山湖,准备由西北面进攻徐州;第5师团紧跟中国第60军等收缩阵地的部队,15日进至运河东岸。鲁西方面,日军进展甚快。第16师团经激战,击退第3集团军第74师后,于14、15日攻占了鱼台、金乡。其快速突击队战车1个大队,乘车步兵1个大队,野炮兵1个中队,工兵1个队于15日上午深入至黄口附近,炸毁一段陇海路,与“华中派遣军”第13师团的挺进支队会合。第1军第14师团派出掩护渡河的第2八旅团,车运济宁,渡运河西进,与守卫郓城的第20集团军第师激战后,于11日攻占郓城。第14师团主力于12日在濮城、杨集一带渡过黄河,又经2日激战,击退了第师,于14日攻占曹州今菏泽。日本大本营为加强华北方面军进行徐州会战的攻击力量,从关东军增调混成第3旅团和混成第13旅团至徐州,配属第2军。该两旅团15日亦已到达兖州,即将投入战斗。总之,日本大本营以围歼徐州附近中队、占领徐州的会战计划以约6个师团部署于徐州以北,以约3个半师团部署于徐州以南,以连续攻击的行动将中队吸引、抑留于徐州地区,尔后以迅猛的迂回作战,南北对进,切断陇海路,再7路并进,对徐州作向心攻击。至5月5日基本上已接近完成,在战役上已形成了四面包围的态势。5月16日,日军第9师团已进至萧县附近,正与赶往阻击的第139师激战中;日军第16师团亦接近谢场,徐州已直接受到威胁。李宗仁为避免在不利形势下进行决战,决定放弃徐州作战略转移,遂令张自忠指挥徐州西北的第59军、第92军的第21师及第27师增援第139师,在萧县、郝寨阻击敌人,掩护主力集结。同时下达了转进命令。主要内容为:1第2集团军、第22集团军及第51军、第60军、第4八军、第22军、第75军之第6师、第93军之第132师和140师为鲁南兵团,以孙连仲为总指挥,于学忠为副总指挥,守备徐州,掩护大军转移。2第20军团第110师、第4师及第2、第6八、第59、第92各军,与第95师为陇海兵团,以汤恩伯为总指挥,刘汝明为副总指挥,由徐州西南转进亳县、柘城、太康、鹿邑、淮阳、涡阳一带。3第21集团军、第31军及第77军为淮北兵团,以廖磊为总指挥,由宿县、固镇一带向太和、阜阳、颍上、凤台、寿县、正阳关之线转进。4第26、第27集团军为淮南兵团,以李品仙为总指挥,确保官亭、舒城、怀宁之线。5第24集团军为苏北兵团,以韩德勤为总指挥,仍确保淮阴、东海一带。6挺进军第69军应在费县附近鲁南山区经营根据地,进行游击作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