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67章 这不就是天赐良机么!?(1 / 2)

加入书签

rad2看到自家老弟这后知后觉的模样。

傅友文忍不住白了他一眼,提醒道:“弟啊!还一口一个孩?老夫叮嘱你那些话,你是没听进去还是?”

说完。

还特意放下手里的酒杯。

郑重地看向傅友德,下眼睑微微一颤,道:“友德,这事儿你必得记好,你可以把旁的任何人当成孩,却万万不能把这个真的「孩」当孩!”

“往后,无论是嘴上还是心里,都得谨慎着点!”

“否则一个不心,怎么完蛋的你都不知道!他可不仅仅只是肚子里淌点黑水儿,他杀人的刀,更是利得很!就算你仗着你这「老国公」的身份,当真惹到了他的时候,也是不顶用的,想想秦王、晋王的下场便是了。”

傅友文可谓是「朱允熥受害者联盟」的老成员了。

看到如今傅友德还是一副没遮没拦的样子,便忍不住多叮嘱几句。

说罢,他的目光缓缓挪到门外,落到了远处的风景上,双眼微眯,语气之中带着感慨道:“友德啊……近些日子来,我常常细观陛下处事的神情模样,淮西勋贵都已经蠢蠢欲动了,他依旧能气定神闲,所以我总隐隐有种预感……”

“淮西勋贵这事儿明面上固然看起来是无解的,可在陛下那里,或许还真不一定,甚至乎……他的把握还不!今日陛下特地让你来我府上坐这一遭……”

“我心里就更这么觉得了!”

说到这里的时候,傅友文的语气之中几乎带着九成的笃定,这种笃定,一半靠直觉,一半则是他细细留心下来的许多间接性佐证。

顿了顿,他收回了目光。

转而再次看向傅友德,神情之中带着慨叹、不敢置信、敬意、欣赏……等等复杂情绪。

同时竟又有些骇然、恐惧……

意味深长地道:“若以此假设为基础,你说咱们大明皇朝这位新君,还有什么弱点么?”

“一旦他没有任何弱点了,整个大明江山其实基本已经结结实实地被他把握在手里了!他不依附于什么淮西勋贵,自然不必指望着你这「老国公」护着他、替他周全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

“他喊你一声「老国公」,你就是跟着先帝一路起家的旧臣、功臣,他若不愿意喊你一句「老国公」……那你便也什么都不是了。”

说到最后,他几乎是一字一顿,似是在强调、也似是严肃告诫着傅友德以及他自己。

因为他依旧听到傅友德把那位少帝称之为「孩」。

他如何听不出来,自家这弟弟虽然也听进去了自己的劝,可一方面依旧被那位少帝的年龄所迷惑,另一方面,也是自持自己这「国公」的身份,带着些许傲气和底气使然?

所以傅友文还是提前给他打了这个预防针。

看到自家老哥一副严肃的样子,傅友德心下也不由一阵骇然和惊愕,叹道:“老哥,你对先帝都没这么惶恐吧?”

傅友文深吸了一口气。

摇了摇头,自嘲一笑:“说对了!他和先帝一样,都是不讲情面、杀伐果断的主儿,可除此之外,先帝可远没有他这份心机和谋算!”

“在先帝手底下混日子,好好摸清楚他的脾气,谨言慎行些,好好说话、好好做事,其实也不算太难。”

“可在如今这位祖宗手底下混日子,你是摸不准他的!至少哥哥我是一点做不到。所以只能更谨慎、更注意!你也一样,明白么?”

毕竟傅友德不和傅友文一样,有事没事就需要和朱允熥交接工作,有事没事可能又被朱允熥七拐八弯地恐吓敲打一番,所以他只是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好!你读书多,心眼子也多,你说的话,自然都是有道理的。”

他虽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却向来都是信自家老哥的话的,所以傅友文的叮嘱他还是听进去了,也暗暗记下了。

见傅友德脸上果然少了几分傲气。

傅友文这才稍稍松了口气,慨叹道:“你我兄弟二人,从元末走到乱世,再走到如今的大明,我选择避世读书,你则在外闯荡,一直相互扶持,才有今日,你走稳、我也走稳,如此咱们才能更稳当地走下去。”

听到傅友文这话,傅友德那带着风霜和凌厉气息的脸上,也不禁露出感慨的神情。

虽没有开口应傅友文的话,却端起面前的酒杯凑到傅友稳面前,傅友文也立刻端起了自己的酒杯,默契地相互一碰,各自满饮。

……

与此同时。

在赵峰有心散布之下,「傅友德悄悄回京」的消息也立刻不胫而走,先是皇城各部衙门陆续都探到了这消息,随后更在应天府之内蔓延开来……

茶楼酒肆、街头巷尾……

尤其是那些自诩才智,素来喜欢分析朝政、针砭时弊、指点江山的读书人之间,更是各自议论纷纷地揣度起来……

一时之间。

整个应天府仿佛都格外变得热闹了许多。

“什么?不知觉间,颖国公居然回应天府来了么?”

朱允熥原本想着自己大手大脚花出去四百万石钱粮,外人谁知道了都得懵,他也懒得节外生枝,准备悄悄把这事儿交给傅友德去办就完事儿了,所以诏令是私下里下的。

至于傅友德那边。

一心以为朱允熥召他回应天府是来护驾的,更是生怕被淮西勋贵这群人给探听到些许蛛丝马迹,格外心谨慎。

所以傅友德回京,旁人是一点风声和消息都不曾收到过的。此刻突然听闻,任谁都是懵逼的。

“当今陛下能坐在那个位置上,自是缺不了淮西勋贵那党人扶持的,可「缺不了」,便意味着权力的让渡,陛下这是要颖国公回来给他护驾来的呀!”

“那可不!要不能悄悄地回来?”

“此番举动,虽不一定有什么把握,却有魄力极了——明着开干!否则陛下靠着淮西勋贵之威慑,更往后不好说,至少短时间之内必是安安稳稳的!”

“就该这样才是!武人……还是那些仗着功勋肆无忌惮的武人染指皇权,大明未来指不定会是怎样的光景!”

“……”

这样议论皇权的话从百姓口中说出来,自然可以算是大逆不道,不过……

文人最厉害得意的就是自己一张嘴,又各自有自己的圈子,再加上这半年以来,朱允熥不知道干了多少争议性极大的事情,但他一直都懒得理会外界的声音,也不愿意把大明皇朝搞得人人自危,所以对这些声音一直也比较放任。

大家关起门来,自说自话的,便也没那么多忌讳了。

而在整个应天府一簇簇的议论声之中……

大部分人对此自然是持一种乐观态度。

至少他们看到了,大明皇朝这位新帝是一个有魄力不妥协的人物,是一个愿意冒险改变现状,阻止这个好不容易和平下来的大明往下堕落的皇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