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买铺子开医馆(1 / 2)
打扫卫生时,陆敏舒在博古架的隔层里发现了一本旧账册。泛黄的纸页上,用毛笔写着“民国三十七年五月,购紫檀方桌一张,价银二十两”,落款是“京城瑞蚨祥”。她捧着账册坐在葡萄架下,阳光透过叶隙落在“紫檀”二字上,仿佛能看见百年前的掌柜握着算盘,在同样的阳光里记下这笔交易。
周桥蹲在天井里擦拭铜门环,忽然想起在广城张鹏家,他用同样的姿势擦过生锈的铁门。门环“咚咚”作响时,隔壁的赵婶探进头来:“哟,周兄弟,这铜门环比老王头那时候亮堂多了!”她手里端着个粗瓷碗,“刚蒸的豆包,给你们尝尝。”
暮色漫进胡同口时,四合院的窗纸透出暖黄的光。陆敏舒在八仙桌上摆好从丰邑县带来的粗瓷碗,周桥则往葡萄架下的石桌上搬了坛陈铭树送的二锅头。“来,敬咱们的新家。”他举起搪瓷缸,缸身上“抓革命促生产”的红字在暮色中若隐若现。
陆敏舒咬了口赵婶送的豆包,豆馅的甜混着陈皮香在舌尖散开。她望着正北房的雕花隔扇,新糊的雪青纸上映着晃动的树影,忽然说:“桥哥,等明年春天,咱们在院子里种棵玉兰吧。”周桥夹起一筷子拍黄瓜,听着远处胡同里的自行车铃声,轻轻点头:“再养只猫,冬天能趴在博古架上晒太阳。”
夜深人静时,周桥坐在黄花梨圈椅上,借着煤油灯翻看那本民国账册。陆敏舒在西厢房整理画具,水彩颜料的气息混着老家具的木香,在四合院里慢慢发酵。他忽然放下账册,走到影壁前,用指尖轻轻触碰老王留下的“耕读传家”题字——墨迹在月光下泛着幽蓝,像极了丰邑县老家井台边的青苔。
这一夜,胡同里的狗偶尔吠叫,远处的钟楼传来整点报时。周桥躺在雕花大床上,听着陆敏舒在隔壁翻身的响动,忽然觉得,那些在商海浮沉的日夜、在考场上挥汗的瞬间,都化作了此刻身下老床的吱呀声,安稳而踏实。窗外,葡萄架的影子在地上织成蛛,偶尔有颗流星划过四合院上方的四角天空,像极了他们来时火车上看见的星光。
19八5年的这个夏夜,周桥知道,他们种下的不只是玉兰树的幼苗,更是把梦想与希望,妥妥帖帖地安放在了京城胡同的青砖灰瓦之间。那些被时光浸润的老家具,终将在未来的某天,成为见证一个时代变迁的勋章,而此刻的蝉鸣与星光,早已在记忆里酿成了最醇厚的酒。
八月的京城蒸腾着暑气,蝉鸣裹着槐花香黏在五道营胡同的青瓦上。周桥擦着汗收了晾在绳上的白衬衫,转头看见陆敏舒蹲在葡萄架下,正往新挖的花坑里撒凤仙花籽。她额前的碎发被汗水黏住,蓝布围裙上沾着泥土,却笑得眉眼弯弯:“等花开了,就能给院里添些颜色了。”
周桥应了一声,目光却落在胡同口那棵歪脖子槐树上。几个老头正围着石桌杀象棋,楚河汉界间“马走日、象飞田”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他鬼使神差地走过去,正撞见穿跨栏背心的李大爷“啪”地落下当头炮,震得棋盘上的“将”字微微发颤。
“后生,来两局?”戴草帽的王老头抬头瞥见周桥,缺了颗门牙的嘴咧出笑纹,“输了请大伙儿喝酸梅汤!”周桥刚要推辞,忽听得身后传来高跟鞋敲击石板的脆响,带着股呛人的香水味。
“又堵在这儿下棋!”声音尖利得像指甲刮过玻璃。周桥回头,见个烫着波浪卷、穿着喇叭裤的女人正皱着眉踢开脚边的石子,耳垂上的金耳环晃得人眼晕,“整条胡同就你们最碍眼!”
老头们头也不抬,李大爷闷声回了句:“陈寡妇,有事儿?”女人哼了声,掏出镶金边的镜子补口红:“问你们也白问,就没个能做主的!我那铺子急着脱手,谁要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