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3章 何以解忧唯有群殴(1 / 2)

加入书签

从战神庙回来已有十日,虞昭天天领着虞渔四处拜访故人,不只是为了宣告虞渔的身份,更是为了联合旧部,召集敢死队,以及能召集到愿意冒险和她一道修筑瞭望塔的能人。

连续十日的走访调查,虞昭重振虞家军的豪情壮志被浇了一大盆冷水,心情跌到谷底。

即便早有人走茶凉的心理准备,可虞昭了解到昔日被称为民族脊梁的虞家军,因定国公和主力部队的战死,在定北镇丧失话语权,幸存的兵卒则被打散到沈、梁、马三大将军麾下。

这些虞家军与三大将军的士兵格格不入,沈、梁、马三大将对他们心有芥蒂,以虞家军战斗经验丰富为由,威逼他们当马前卒。

马前卒,指在马前吆喝开路的兵卒差役,往往是奔走效力受支使,还被鞭打得脊背生蛆。

定国公治军严谨,虞家军上下一心,穿上战甲时一派肃杀之气,与敌人殊死搏斗,悍不畏死;

回到定北镇,脱下战甲就是老百姓们的子弟兵,遇贼抓贼,锄强扶弱,维持善恶终有报的社会秩序,让有冤的报冤,有仇的报仇。

然而,没了定国公和主力部队的虞家军,在定北镇里不再是一家独大,虞家军被拆分肢解,打散之后分配到三个将军的手底下。

定北镇巴掌大点的地方,本地的资源相当有限,物资大头要靠天顺帝调拨过来。

狼多肉少,姓沈的将军多占一下,余下的梁将军和马将军就少分一些,长期分配不均,埋下了巨大的祸根。

定北镇是徽国的军镇,分成三大派系,其中马将军因其岳家在朝中失势,其实力也大幅缩水,有不少本该属于马将军的阵营的士兵,叛逃到沈将军的麾下。

马将军眼瞧着形势不利,他当机立断与梁将军结盟,又因其势弱而被迫听从梁将军的安排。

摆在明面上的三方势力,实则早已在李景沅率队抵达定北镇之前,悄然变成以沈将军和梁将军为首的两方势力相互较劲。

值得一提的是,身为靖武侯的霍忘尘和追随他脚步而来的江秋月,凭借其先前的经营,很快收拢人马,形成了第三方新兴势力。

正应了李景沅吐槽的那一句,庙妖风大,池浅王八多。

昔日的民族脊梁,与北狄狼军势均力敌的虞家军士兵,却沦为低等下贱的马前卒,无异于将杀敌的神兵利刃砸断重炼,最后炼成废铜烂铁,简直暴殄天物!

虞昭义愤填膺,悲愤欲绝,可她身上没有一官半职,在定北镇空有名望却名不正言不顺,无法走正常程序调兵遣将。

虞昭带着浓烈的煞气回来,找到郑铭恩说:“郑师爷,替我写封信,大体内容就是问陛下要官职。我要将分散在三大将军阵营里的虞家军全部召回,听我号令。”

郑铭恩满口答应下来,让虞昭等他一个时辰。

有了郑铭恩这位得力下属,李景沅又恢复了昔日纨绔子弟的做派,成天不是跟着虞昭到处溜达,就是摸到定北镇外打探北狄狼军动向。

虽说定北镇有斥候,但李景沅多次亲身探查,发现斥候传到他这边的消息时效性太差,起码相差三天。

别说三天,便是三个时辰就足以北狄狼军攻破定北镇的防线,攻入定北镇。

从定北镇再长驱直入,抵达沃野镇,再往前推进就来到虞昭父兄的离世的地方,离西京城不足三十里。

李景沅光是想到这个事儿,他就无法再安心等着定北镇沈、梁和马三大将军送过来的军情,不惜斥重金召集十名武功高强的绿林好汉,一天到晚都在盯梢北狄狼军的动作。

唯有如此,李景沅那颗惴惴不安的心,才能稍微安定些许,他已害死了师父和师兄们,不想再害死定国公仅剩血脉的虞昭和虞渔。

听着虞昭对郑铭恩所提的要求,李景沅的剑眉一皱,问虞昭:“昭昭,皇祖父会答应你的请求吗?”

“谁知道呢?我也是在赌。”

虞昭的情绪焦灼,她有六成的把握,天顺帝会答应她的请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