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九十七章 文人于“文人”(1 / 2)

加入书签

李青山从育才镇一直往西,直到月光洒枝头,依旧没有看到一座镇。

少年有些不解,道青不是说青林洲城镇一座挨着一座吗,看来也没有那么夸张。

可少年虽然没有找到落脚的地方,但唯一庆幸的是这漫天雪花终于停了。

路边偶尔能见到几棵被人随意种下的香樟树,皆是树冠广袤,身负雪霜。

少年就以灵气随意隔开一处空地,找些树枝烘干,就地架起篝火。

在火光的映照下,少年抬头仰望,黝黑的夜空中不见繁星,只有半轮皎月。

万籁寂静,尤其寂静。

少年喝了口酒,从怀中拿出了那本《江湖杂谈》在火光下慢慢翻阅。

另外一本《幼学贤文》讲的全是一些人情世故的道理,读起来倒真没有这江湖趣事来的痛快。

书面第一页确实有“鲁成著”三个字,但于其他书本不一样的是,这本《江湖杂谈》完全是由一笔一划亲自谱写,并非书店拓印的那些贩卖之品,是真正的手稿。

李青山除了对那位先生心生感激之外,仍有些不太高兴。

就如那本《幼学贤文》上写的一句“百善百事,不及一恶过”。

是人就会犯错,但中间要分个知于不知。

不知而犯,可以改正,知而再犯,那就真是错了。

少年从没感觉自己算什么好人,七情六欲,出了事情一样会先想着自己,但做人起码不能越矩心里的那根虚线,首先要良心过的去。

就如那自断一臂的丹阳宗丁鬼,算不算真豪杰?

应该是能算的上了。

少年曾数次设想到先前一幕,如果自己站在丁鬼那个角度,又会怎么做。

每次得到的答案各不相同。

最开始少年得出的结论是一样不会让那女子花落人亡,同样会自身承担下来,但不会自断一臂,更不会回宗和那些不讲理的前辈讲些道理。

从大剑仙容下,到于风雷阁交战,再到徽山陈如玉,哪些是能和你和和气气讲些道理的。

从来都是有道理忍着,没道理挨打的凄惨情况。

可少年立即又把这个想法给否决掉,因为不在其中,得出的结论肯定不一样的,想要知道真正的答案,只有真正面对这样的事情才能做出抉择,不然都只是虚谈罢了。

李青山抛掉念想,仔细翻阅书籍。

书中没有太多繁体字,读起来还算流畅,碰到不认识的字,少年会轻轻遮下一个角。

随着不断翻阅,李青山越看眉头越喜,鲁先生这字,力透纸背,行云流水,当真是太漂亮。

少年下意识伸手在地上写了自己的名字,转头一看,立即挥手抹去,甚至有些害羞,这东西也叫字?

一颗微的种子慢慢在少年心头扎起,以后一定要抽时间练练,不然还要让自己的名字传遍四海,这种字迹让人看到丢人不丢人啊。

火光渐渐淡熄,少年又是挥手抓来一些雪柴,轻轻抹去湿气扔入火篝。

翻看了几页少年也大概明白,这本《江湖杂谈》应该是那位鲁先生自己游历所写。

书中事大事写的一清二楚,包括买菜便宜了几文钱,今天结识了什么人,全部都仔仔细细一一写下,少年随手翻阅便准备合上书本,捏了捏手,感觉沾了些墨汁。

少年直接翻到最后一页,入眼便是看到几行字,字迹未干,依旧笔走龙蛇。

“一本杂书,一坛清酒,一时风流。”

李青山把书本放入乾坤袋内仰头喝了口酒,开始端坐运气,顺便揣摩一些事。

关于自身修为,少年没有着急,欲速则不达,虽然已经能感受到五境那层薄纸,少年依旧并未捅破,想着还是要等等,起码破剑诀要练出个大概再说,可一直并未于剑修交手,想到一些结论也始终没办法实践。

至于那本玄之又玄的六玄经还是等五境再看好了,不然还是会陷入一片困境中。

少年想到此竟是想到了曹三停,无论是那本剑书还是八角定妖镜都显然不是一般物品,那座近月山果真这么厉害。

往事笼头,随之少年也就释然,这样说起来,姜福那子肯定也会变的很厉害,以前李青山不懂曹三停所说的资质好是怎么回事,现在再想起那句“少年体内犹如一轮巨日高挂”,有些高兴的点了点头。

天生之体,他人莫求。

姜福既然有这份天赋,就应该好好修练下去。

深夜时有寒风吹过,火苗再起,李青山只是盘腿而坐,一缕缕如潺潺溪水般的雾气自周身凝转汇聚,再慢慢消失不见。

第二日天刚刚亮,少年就起身继续向前。

体内灵气虽未饱满但还算的上充沛,少年挥手招出日月于其一同上青天。

李青山在半空俯瞰四野,大地依旧一片茫茫白,但东边似乎有红霞从天边慢慢溢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